教育名词解释培训讲学
5.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6.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8.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迁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9.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1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 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8.教材又称课本和教科书,它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9.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0.课程实话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话是下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8.新授课是以新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以技能的形成和培养为核心,着重渗透思维训练、情感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基本教学课型。
29.复习课是以知识系统化和拓展能力为宗旨,让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而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展现自己,完成学科知识的再现和能力的升华。
30.初中课是从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观察、分析等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训练。
2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25.课堂教学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 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按照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6.单一课指一节课只完成一项任务的剂型。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得知识技能的运用。
37.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逻辑思维能力。
3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5.课程论或课程理论是指以课程问题为研 子孙究对象,以认识课程现象,解释课程规律和指导课程实践为主要任务的一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6.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17.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对各学校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导性文件。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教育名词解释
教育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批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保全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2.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
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习达到 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23.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2.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14.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1.活动课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有活动性的学科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初中,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3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 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3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学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0.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经学生,同时要
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