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许多课文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从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和思想教育。

【关键词】朗读;示范朗读;书声琅琅;评价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

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我喜欢听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在课上我总要求他们要大声的朗读,朗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们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着交流与撞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们的心灵又接受了一次洗礼。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在思维和情感震颤中领会作者高尚的品质、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许多课文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从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和思想教育。

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哪怕是一段话,或一个句子,都要用普通话读得清楚、正确,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吞吐,不唱读;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这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唱读和集体唱读。

学生产生唱读的原因,大致是一字一字地读和长句不会分词组正确停顿造成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及时进行示范朗读。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停顿和感情,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2书声琅琅贯穿阅读始终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人说: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训练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
丰富的情感。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用重音强调。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第四自然段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

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们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学生们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这样的课堂还有谁会无动于衷?绘声绘色的朗读不仅带动了自己也感染了
别人,让别人也产生了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同时,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

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也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

3多种形式练习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3.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3.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就能绘声绘色讲述故事,而小学生再讲述时唱读现象极为严重,这是
因为我们课堂上不正确的齐读训练所导致的,孩子们为了读整齐、声音大,拖着长腔、扯着嗓子、不正确的断句、停顿去朗读,课堂上的这种训练、这种引导,可以说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损伤身体,降低学习兴趣,把文章读烂了、读傻了,也失去文章原来意境之美、词句之美。

3.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教师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如,我在指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让男生读“金碧辉煌的殿堂”,让女同学读“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差异,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就更能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寓意。

总之,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选择,恰当地应用,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4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朗读
评价,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

有了评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

教师可根据课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对学生的朗读予以评价,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4.1巧妙评价——促进朗读。

朗读评价中,我们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优点时,捎上不足。

记得我在上《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文中荷花的美,我叫一个学生读?“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觉得她还是读得比较好的,只是‘冒’字还读得不到位。

于是我对她说:“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洪亮,如果能把‘冒’字再读重一些就更好了。

然后,我叫他再读一遍,果然比前一次读得更好。

所以,老师在评价朗读时,要多给学生鼓励,增加信心。

当然,在评价时我们不能作统一要求,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体验一份成功的喜悦。

4.2幽默评价——有效朗读。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学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教师幽默语言的运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推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消除课堂紧张气氛的排气阀。

如《圆明园的毁灭》在读课题时,学生们读得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教师故作惊慌的提出疑问:“同学们,圆明园被毁灭了,你们都这么高兴吗?”学生们听后,会意地一笑,再读课题读到“毁灭”时,放慢了语速,降低了语调,读出惋惜之情。

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启示,激发学习兴趣。

4.3独特评价——提高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一课中,学生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景簇、姹紫嫣红。

”教师评价:“你家窗子前的花可真多啊!谁家的花比她家还多?”
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评价中,及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朗读得有感情,还需要注意些什么?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

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