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构成教案1

色彩构成教案1

色彩构成教案1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色彩构成课程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总学时,周学时: /开课时间:授课年级、专业、班级:使用教材:授课教师:_______ ________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是设计基础课,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起成为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是从事设计专业首先要学会运用的视觉语言。

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有:1、色彩三要素与色立体;2、色彩物理学;3、色彩与生理;4、色彩与心理;5、色彩的对比;6、色彩的调和;7、色彩的混合;8、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本课程教学要求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从色彩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研究色彩规律,通过技法练习的环节使理论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综合理解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的采集重构,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熟练应用色彩规律进行构图和创作,最终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科学的境界中,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色彩。

本课程教学方法1、手绘练习,构成课题应用练习。

2、幻灯讲座,理论讲授,课题分析,示范作业详解。

3、构想草图快速表达作业训练(大量手绘草图训练)。

4、作业讲评,学生互讲互评。

5、构成史讲解,图书馆阅览,必读书目介绍等。

6、收集应用设计材料。

7、上网查资料。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综合作业。

教学参考资料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2、陈重武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及色彩构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色彩的产生及色彩三要素有所把握,对色彩表示方法与色立体的构成和原理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课时安排5课时(2课时讲授,3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色彩的产生、色彩三要素、色立体。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色彩构成的概念两个以上的单元,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元叫构成,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称之为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构成基础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构成原理,将色彩按照一定的关系去组合,创造出(调配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这种创造过程,成为色彩构成。

二、色彩概念1、色彩的产生在完全黑暗中,看不到周围景物的形状和色彩,是因为没有光线,然而光线很暗的情况下,有人却看不清色彩,因为视觉器官不正常,(如色盲)或是眼睛过度疲劳。

在同种光线条件下,可以看到物体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能力。

反射光线不同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发生时光对人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

由此看来,需要经过光---眼---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色彩。

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进入视觉:光源光----光源(本身能发光)发出的色光(各种灯、太阳、月亮等)透射光----光源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之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

透射光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入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达到的光透射率和波长特征。

反射光----反射光时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通形式,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2、光源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可分为两种:自然光----主要是阳光人造光----电灯、蜡烛等太阳光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3、物体色与固有色物体色:物体在特定光照下呈现的颜色,由它的表面和透射光两个因素决定,物体表面都具吸收本身颜色以外其它光的性能。

白色表面全部反射,黑色表面全部吸收日光:白色表面(全部反射)--呈现白色蓝色表面(吸收其他广,反射蓝光)--呈现蓝色红色表面(吸收其他广,反射红光)--呈现红色黑色表面(吸收全部)--呈现黑色但单色光照射有所不同:绿色光线:白色表面(全部反射)--呈现绿色红色表面(全部吸收)--呈现偏黑表面色黑色表面(全部吸收)--呈现黑色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

4、色彩的范畴无彩色---反射光与透射光在视觉中并未显示出某种单色光的特征时,既无彩色(黑、白、灰)有彩色---繁殖能感受某种单色光特征,既有彩色。

三、色彩三要素----H、V、C视觉所能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色相、名都、纯度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1、明度(V)色彩的明暗程度(色度、两度、深浅)。

靠近白端位高明度色,靠近黑端为低明度色,中间为中明度色;有彩色加白提高明度,加黑降低明度。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色彩一旦发生,明度即同时出现。

彩色照片反映了物象全部要素的色彩关系,而黑白照片及反映了物象色彩的明度。

素描即将对象的色彩要素抽象为明暗关系。

明度是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色相(H)色彩不同的相貌。

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的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其中某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若明度为骨骼,色相就是肌肤,它体现了色彩外向的性格,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用色相环而不是直线排列色色谱表现色相系列。

色谱两端红与紫相连即构成最简单的六色相环(红、橙、黄、绿、蓝、紫)之间加进一色,即构成有微妙过渡的二十四色相环。

3、纯度(H)波长的大春程度,即色彩的鲜浊程度。

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颜色,具有一定的鲜浊程度即纯度。

不同原色相的颜色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等。

一种颜色,当混入白色时,它的明度提高,纯度降低,混入黑色时,明度降低,纯度也降低。

(中性灰若登明度,明度不降)自然色中红色纯度最高,其次是黄色。

绿色只有红色的一半。

自然色中大部分是非高纯度色,(含灰量)有了纯度变化,色彩才显得极其丰富。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性格,纯度变化就会引起色彩性格变化。

改变色彩纯度的三种方法:加中性灰:加互补色;加其他色。

无彩色没有色相,即纯度为零。

四、色彩表示法1、混色系统基于三原色光能混出的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理论根据:任何色彩都可以由色光三原色混合而成。

目前最重要的混色系统是仪器测量的CIE系统。

(国际照明委员会测色系统。

他是最科学、最少误差、也是最精确的表示法,主要用于工业方面的测色)2、显色系统依据实际色彩的集合给予系统的排列和称呼而组成的色彩体系。

如孟塞尔表色系统、奥斯特华德表色系统、日本色彩研究会表色系统、德国DIN表色系统等。

色立体的结构原理及用途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地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色的比较标准。

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的主体结构,称为色立体。

色立体的科学性在于它所标示的颜色样品都是按照科学的颜色测定理论,已精密的测色仪所测定的标准色样,可供印染、染料、印刷、造纸、美术设计等各行业的颜色工作者作为配色的参照样本,以及得色彩进行完整的逻辑分析,并可从直觉上感受色彩的量与秩序之美。

色立体的基本骨架明度色阶表位于中心垂直中轴。

白、黑分别位于最高、最低点,中间划分过渡色阶,一个色阶即为一个明度等级。

色相环由纯色组成,以明度轴为中心的环状体系,,互补色相对应。

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成直角关系。

饱和色、纯度最高为色相环一端,越靠近明度轴,纯度越低。

等色相面色立体中,每个色相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

等色相面上的色彩以明度轴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

以明度垂直轴为中心,将各色相面做放射状安排,形成三次元的色立体,沿色立体的中心轴纵向抛开可以得到互补色相面。

等明度面与明度色阶成垂直关系,水平开色立体得到等明度面。

可以从蒙塞尔色立体和日本色研究会色立体截取标准的等色相面,奥斯特华德色立体不能。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四)色彩构成作品欣赏教学方法:讲授法。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复习巩固上课所讲内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该课程的相关内容;着重复习巩固色彩三要素及色立体知识;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色彩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作业为色彩三要素的推移。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教室、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参考资料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2、陈重武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色彩及色彩构成有了一个理性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色彩三要素及色立体的相关知识,通过作品欣赏,对以后的作业内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第二章色彩与生理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视觉的生理特征一般的理解和把握,并对物理补色与生理补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视觉的生理特征、物理补色与生理补色。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视觉的生理特性1、视觉的适应明适应我们把从暗到明的这个视觉适应过程叫明适应。

暗适应从明到暗的适应过程叫暗适应,这个过大约需要5——10分钟的时间。

色适应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味光)的房间到点的光灯(带蓝白叶味光)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过不多久你适应了,觉得没什么区别,这种适应过程称之为色适应。

2、视觉的惰性(色感觉恒常)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着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质的真实特性,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象的色知觉始终想得持原样不变,和“固有”的现象。

即视觉惰性,也叫色感觉恒常。

大小恒常我们面向远方,两个等大的人,其中一个站在眼前,一个站在远处,虽然近处的人比远处的人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我们会绝对地认为是同样大的人,只是两个人距离我们远近不同而已。

眼睛的这种恒常现象称为大小恒常。

明度恒常当我们现象一个穿浅灰衣的人站在阳光下一个穿白衣服的人站在阴影处,二者相比较,虽然在阳光下浅灰衣服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的白衣服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在阳光下的人穿的是浅灰色的衣服,而在阴影处的人穿的是白衣服,此种现象称之为明度恒常。

色的恒常我们把张白纸投照的红色光,把一张红纸投照的白光(金色光)二者相比较。

虽然而张纸都成了红色纸,这种把物体的“固有色”与照明光相区别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争的恒常。

色感觉恒常的条件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了变化(照明色光就为不含黄色光)时,好让这个小女孩进入蓝紫色光的室内,则黄裙子没有黄色光可反射而就成黑灰色,这时感觉的恒常现象则不能维持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