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竞争与效率

竞争与效率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竞争与效率经济效率和竞争的关系至少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这个形象比喻。

的确,在价值理论中,随后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是涉及竞争性经济的运行中所产生的规范问题的。

因而在这个论题上,任何短小的篇章肯定多少带有作者本人的特殊风格,提及的也主要是作者最有兴趣的那些论点。

所以我将主要讨论(静态的、局部均衡的)完全竞争经济模型的特征,以及近来它的用途如何被推广,从而增加了我们对更大范围的各种现实市场的了解。

而整理出竞争在诸如熊彼特(Schumpeterian)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社会信息存量的加总和传递,或者技术优势的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的工作,则必须留待他人去做了。

对我的目的来说,幸运的是竞争模型的历史发展已经由施蒂格勒(Stigler,1957年)全面地作了分析。

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该模型的公式化表述,是由奈特(Knight,1921年)的著作完成的。

有意思的是要注意,要做的最后一步改进就是资源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即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原文为“存在”(exist),疑误。

——译注)。

在其见解深遂的结尾部分,施蒂格勒指出,没有这最后一个因素,竞争也能在一个市场之内发生。

(一个含有李嘉图(Ricardo)地租的农业市场就是如此。

) 他主张“市场竞争”这个词应该用于描述这类状况,而在有产业的流动性的情况下,方应使用“产业竞争”这个词。

我要讨论的研究成果将涉及的是相反的可能性:完全可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这样的状态,即竞争未必在一个具体的市场内发生,但厂商(和资源)却被假定为可在产业间完全流动。

从逻辑上说,在保证各市场间的收益均等化方面,进入和退出的作用并不限于那些技术上可行的,由大量厂商占据,并且每个厂商都能够达到一个营运的有效规模的情况。

大概可以预料,甚至在“自然垄断”的条件下,利润的诱饵仍有助于弄懂竞争理论的一些相关结论。

实践上对这一论点所作的最令人鼓舞的解释,是美国近来对航空业的放松管制。

之所以做到这一点,部分地因为资源(飞机)在各市场间的自由流动使政策制定者相信,没有经济管制的愚蠢效应,依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经济实绩,尽管绝大多数城市间的航空市场都是自然垄断的,并且可以说,没有人会赞成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大量厂商参与竞争。

因而至少将一部分竞争性的规范扩展到容纳这些情况的需要,已变得突出起来。

在一篇经典的文章中,德姆塞茨(Demsetz,1968年)指出了一条途径,用于切断垄断性地提供某些报酬递增的服务与在任一时点上提供服务的厂商这边所作出的垄断行为之间的广为理解的联系。

通过指出市场内部竞争的不可能性,并不一定排斥为市场的有效竞争这个论点,德姆塞茨向传统的定论——即对付技术上自然垄断的唯一有效办法是通过经济管制或公有企业——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德姆塞茨选择在特许权投标方案的情况下阐述他的思想,在这个方案中,不是将特许权授予那个向市政资产支付最高一次总付额的厂商,而是授于那个能以最低的价格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厂商。

后来的学者们批评了这个方案,反对把它作为一个政策主张,他们集中于讨论由沉入成本和不完善的合同所引起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德姆塞茨试图直接抽象掉的。

然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特许权的投标这个例子可能已是一个适当的说明性选择。

因为它在厂商和市场之间引进了一个新的机构——特许权拍卖商——这个解释似会淡化以下两者间的联系;即对为市场而竞争所作的分析与早期对自由进入和退出在保障有效产业竞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观念。

而且,德姆塞茨简单的投标方案无法处理现实当中垄断者提供两种或多种技术上有联系的服务的情况。

由鲍莫尔(Baumol)、潘萨(Panzar)和维利希(Willig)(1982年)发展起来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被最实用地视为一种把新古典的长期竞争性均衡(局部均衡)理论推广到规模收益递增情形的尝试。

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模型,作为市场均衡过程的结果,该模型得出了德姆塞茨的垄断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推广是通过强调潜在的进入在塑造长期竞争性均衡的界定特征方面所起的作用来实现的。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一复述,下述定义是必需的:定义l :一个可行的产业结构(Feasible Industry Configuration)是由厂商,i=1,…,m ;各个厂商的产出向量,y 1,…,y m ;以及使各个厂商赢得非负利润并使总供给量等于总需求量的市场价格向量p 组成的:亦即对所有的i=1,…,m ,有∑=≥-)(0)(p D y y C py ii i 和,这里C 是(多种产品的)最小成本函数,而D 是市场需求函数。

可行性纯粹反映了预计在一个私有企业经济中能普遍用于长期产业均衡的最起码的条件:所有厂商都必须获得非负利润,以及这些厂商所提供的产出总量等于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下所需要的量。

虽然可行性要求财务上的生存性,但它并不排斥可能会吸引进入的正的利润。

因此,新古典关于长期竞争性均衡的概念必须嵌入一些别的约束。

尤其是,定义2:一个长期的竞争性均衡是任何一个也有下述特点的可行产业结构,即对所有的y ,0)(≤-y C py 。

这样一个长期竞争性均衡的特性或许人们并不熟悉,其实它等价于作为价格接受者的厂商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从而赢得零利润的标准概念。

(要弄清这一点须注意,由于对所有产出水平来说利润都是非正的,那么,0)(≥-i i y C py 就意味着产出水平i y 将第i 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了。

这反过来就隐含着,假如第i 个厂商在开工生产的话,p y MC i =)(。

)借助于定义1和定义2来刻画竞争性均衡,有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潜在的进入所起的作用上面。

定义2的约束可以解释成这样的含义,在长期竞争性均衡时,某一产业中的厂商行为仿佛受到那些为追逐任何一个以即期的市价计算的赢利机会而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进入者的控制一样。

这里没有考虑各竞争者表现其竞争范例中不合作精神的对零售价格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同时也没考虑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变动所做出的反应。

因而考虑在下列意义上使潜在进入者们“不太乐观”是有用的:定义3:一个可维持的产业结构(Sustainable Industry Configuration),是任何一种也满足对所有)(e e e p D y p p ≤≤和来说,0)(≤-ee e y C y p 这个条件的可维持产业结构。

所以,在可维持产业结构中,厂商的行为看起来好像市场是由这样的潜在进入者操纵一样,这些潜在进入者在关于市场内厂商们的价格保持不变的假定下盘算其进入的赢利性,而且考虑仅仅降低一点价格就可引致消费者购买更大的数量这样一个现实。

另一方面,当潜在进入者预计不能通过限定某一等于或低于使市场出清并能满足随之带来的全部或一部分需求的价格水平而获得利润的时候,一个可行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可维持的产业结构。

下面语义上的澄清完全表达了一个可竞争市场的特征:定义4:一个完全可竞争市场是这样的市场,在这里,完全自由的进入和退出保证唯一可能的长期均衡是可维持产业结构。

定义1—4的一个直接涵义是:命题1:任意的长期竞争性均衡都是一个可维持的产业结构,但不可逆。

因而所有完全竞争市场都是完全可竞争的,但并非所有的完全可竞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性的。

可根据下面的事实来给出证明,即一个可行的产业结构要达到一个长期竞争性均衡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要比一个可维持的产业结构所要求的那些条件强。

因而从构造上说,一个长期竞争性均衡是一个可维持的产业结构。

要弄清楚其逆过程并不成立,让我们考虑生产的平均成本在整个相关区间内,也就是至少在平均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范围内处于下降的这种情况。

该交点——即戴姆赛茨的结果——刻画了一个可维持的产业结构,因为利润是非正的,而且需求曲线上的点或曲线内的点不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产生非负的利润。

然而这个结果显然不是一个长期竞争性均衡,因为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根据假说,平均成本严格大于边际成本。

上述演示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可竞争市场这个概念的应用范围,超越了完全竞争所需要的大量厂商这一情况。

但它也产生了涉及这种市场的效率特征的有关问题。

事实是,均衡可能包含大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这意味着竞争模型的最优性不再可用。

那么,在可竞争市场上能够与均衡相连的效率特征是什么呢?在单一产品市场情况下,直观上很清楚(证明起来也简单),当它们存在时,可维持的产业结构就是次优优化问题的解:在厂商获得非负利润的约束下,使福利(例如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来计量)最大化。

很清楚,当递增规模收益使得边际成本定价无利可图的时候,如若不存在一次总额转移以及歧视性或非线性定价,所能做得最好的程度就是使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然而,一旦进入多种产品的现实王国,就连这种水平的结果也不能保证。

例如,一个生产两种或多种产品的垄断者,一般来说能够找到一个无穷多数的价格组合,使得它产生的经济利润为零。

一些这样的价格和由此导致的市场需求量可代表可维持的产业结构。

称这一集合为P 。

假如这个内在的成本和需求函数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将存在一个唯一的有约束的福利最大化价格向量*p 。

最理想的效率结果是,集合P 只包含单个元素*p 。

不幸的是,很容易构造一些P 不包含*p 的例子,以及P 是空集的情况。

这样一个产业竞争的普遍化过程一旦推广到完全竞争世界之外,会拥有什么样的效率特征呢?相应的结论一般来说完全取决于成本一方。

命题2:在任意可维持的产业结构中,产业的产量是按照使产业总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在厂商间分割的。

用反证法证明。

考虑一个初始的可维持产业结构,它包括以市场价格p 来生产,其产出向量为y 1,…,y m 的m 个厂商。

与假说相反,假设存在另外k 个产出向量为k z z ,...,1的厂商,并能以较低的总成本生产出现时的产业总产量。

就是说∑∑==i i j j y p D z )(,但∑∑<j i ij y C z C )()(。

那么,这个新的集团在总量上就能以初始价格p 赢得正的经济利润。

这是真的,因为根据假说,总收益相等,但后者的总成本都比前者低;与此同时,开始时的那个厂商集团肯定一直赢得非负利润。

因此,另外一个集团中至少有一家厂商,比如说厂商f 以价格向量p 出售时预计会赢得严格为正的利润。

但那样的话,那里将存在一个进入谋划p p p e ≤=以及)(e j e p D z y ≤=,使得0)(>-ee e y C y p ,这就与前面的一组厂商构成了一个的可维持产业结构的假说相矛盾。

在鲍莫尔,潘萨、维利希合著的那本书的第11章里,给出了可竞争市场的另外一些效率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