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学科性质: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2.理论学科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4.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为什么学习美学: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美的本质: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美感的分析(感兴)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快感:生理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可能失去时空的感觉。
表达和交流往往富有一种诗意,属于存在价值的愉悦,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感怀,产生感恩的心态。
感知对象的意蕴会越来越丰富。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审美主题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在个人身上影响: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审美能力or审美评价或审美偏爱->审美价值标准集中的体现)和审美格调的影响,在社会: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趣味作为主题审美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制约主题审美行为,决定主题审美指向审美趣味:个体性,超个体性格调或趣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有稳定性和保守性(但也可以改变:生活环境变了、人文教养的作用)对整个社会体现为审美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和时代风貌(较长时期内流行的,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时尚的特点: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有时间性自然美的性质就是“美是什么”对自然美的看法:自然物本身的属性;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的人化:狭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自然美对人的意义:与人的生命观念有关(eg:人不喜欢懒散的);自然界许多对象构成风景,显示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的和谐;感发心情,契合心情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肯定美学、自然全美是不对的,因为它否定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自然美是否有等级的分别:有价值之分的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郑板桥:各适其天(万物能够按它们的自然本性生存,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生态美: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美社会美的意蕴与人的命运、历史命运结合更多,更能引发对命运的思考和体验人物美的三个层面:人体美-》最终为感性的生命之美人的风姿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民俗+审美价值-》风情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各种自然社会美的融合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酒文化和茶文化、文物古董的收藏和玩赏、旅游文化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诗不等于“志”,不等于“史”艺术品是意象的物化艺术品和器具的区别:不依据机械画出来的图纸,而是依据意象制作目的是观赏而不是使用观赏感受不同狭义的美:优美广义的美:审美意象(艺术的本体就是美)(但美就是艺术是错的,还有社会美自然美等等)艺术作品除了审美层面还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而美学只研究审美层面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可不可以兴)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分:波普艺术(否定),观念艺术(否定,意象使人感兴,志和意不能使人感兴)艺术创造是意象生成的问题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飞跃: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论著作内容和艺术作品意蕴的区别:理论著作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达,是确定的有限的;意蕴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带有多义性、某种程度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理论著作的内容是逻辑认识的对象;意蕴是美感、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意象包容意境意境最简明的规定:境生于象外意境: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意境的规定性:情景交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大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时代的产物文化产业的特点:1.适应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精神消费需求而产生,是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2.强调创意、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 3.和高薪技术紧密联系4.面向世界市场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的原因:1.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们的闲暇时间比过去增加3.人类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体验经济)4.资本形式发生改变,从单一货币资本到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的多远资本5.文化产业和软实力关系紧密《红楼梦》意蕴:1.真实反应那个了清朝前期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2.悲剧性(曹雪芹提出的审美理想,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毁灭)3.对整个人生哲理性的感悟红楼梦人生感体现在:1.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2.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红楼梦体现的人生观:对人有限的生命及命运灌注最深层的伤感贾宝玉林黛玉的忧郁惆怅意味着:对生命人生及存在而产生形而上的体验审美形态: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某一类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沉郁:儒家-杜甫飘逸:道家-李白空灵:禅宗-王维广义的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得到净化。
黑格尔:悲剧是两种片面理想的冲突。
尼采: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是日神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的精神;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形而上的安慰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由个人承担责任,才构成悲剧命运是悲剧的核心悲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戏剧、小说、影视艺术优美的特点:单纯、静默、和谐精神的崇高会引发一种神圣感“大”的特点:崇高、广大、有光辉“大”vs“崇高”:1.大有对道德的评价,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不一定有2.大只能引起主体对于对象的敬畏之情,不能引起对自身力量和使命的崇高感18世纪末,席勒提出美育(中国是孔子)美育是人文教育,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游戏冲动: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审美对于人性的完满是必须的(美育)但不能说审美活动是情感教育。
而是指人的精神在整体上的感发美育的功能:培养审美心胸;培养审美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培养审美趣味美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都作用于精神,德育是规范性教育德育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美育作用于人感性情感的层面德育着眼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育是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加强美育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广的心胸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境界的三种涵义:做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审美对象(审美意象);人的精神、心灵境界,即人生境界人的觉解不同,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冯友兰)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是境界(张世英)总结:境界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生活世界的内在化,对生活和实践有指引作用,境界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胸襟,气象,格局)人生境界四个品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人生境界有理性、感性、超理性的层面,还和生活世界有关人生的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工作事业;审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