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

1.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 语文 )的概念。

2.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

3.口语交际的(情境性),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交际话题的情境性设置,恰当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实地进入角色。

4.终身学习的内涵有(学会求知)5.在语文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一个营造(自主)作文的世界。

6.(语文课程标准)是保障语文教育质量的最低目标7.“三、百、千”的“三”代表(三字经)。

8.(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

9.关于语言的成就水平,我们主要关注四种知识技能,即:推理、交流、组织和(运用规则)。

10.哪一个不是“口语交际”的特点(自主性)11.(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

12.下列哪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单一性)13.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等形式,属于(游戏识字法)。

14.(识写分开)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渐碰渐熟”15.语文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影响人生的。

16.识记“山、石、田、土、井、日、月”此类字,我们可以采取(象形会意识字法)。

17.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18.在语文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一个营造(自主)作文的世界。

19.下列不是教育感想(或教育随笔)(日记)20.下列不属于教师个人实践中的问题的是(课程问题)21.识字是语文教育的入门口,(阅读)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天地。

22.下列属于教师读图日志的是(看《西游记》)23.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实物的前期经验。

24.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_以形表义_,音、形、义结合。

25.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继承了清末的文学家王筠运用汉字规律指导识字教学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发现了汉子的形声规律,最后以_基本字带字__作为集中识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26.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

27.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__基础 _,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_关键__。

28.母语,数学,科学,三科在许多国家被定为核心课程。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0.《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儿童中心论”亦称“儿童中心主义”,其主要代表任务是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32.语文新课程与教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施予者”、“布题者”和权威与真理的“代表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更重要、更具挑战性较色:研究者、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习者。

33.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

名词解释情景识字法: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情景识字法即根据语言环境来识记和理解字形。

分散识字:又称“随课文识字”,其基本做法是借助汉语拼音和“独体字”让学生随课文识字,保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识字教学寓于阅读之中。

集中识字:是与分散识字相对而言的,其基本特点是在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识字时暂时脱离课文,让学生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常用字。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先识字,后读书”。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就是交际方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运动自己的叩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交际对象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

(口语交际的三个特点:即时性、情境性、复合性)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方式的误区:1.丢失了良好的教学传统。

2.模式化。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改革的重点:1.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努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2.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为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国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

3.重视知识更新和综合运用,由此更加强调标准“具有挑战性”重视学术前沿问题,重视学科整合,文理沟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现代语文教师几倍的基本素质: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教师个人的基本要求。

现代语文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要求,比如“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民国教科书编纂的特点:民间性,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自然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贴近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

判断题:1.清朝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统称为“国语”课。

(错)国文2.中国的学校大概产生于夏代,那时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对)3.习作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

(错),4.习作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更要引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体验生活。

(对)5.《商务国语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对)6.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的阶段目标部分,第三学段称之为“写作”(错)7.所有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贯穿了一个根本宗旨: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参与地区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

(对)8.识字与读写的矛盾是我国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尽快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尽早读写”。

(对)9.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对)10.真正的阅读应该建立在对话的理论基础上。

(对)11.母语和数学、科学三科在许多国家被定为核心课程。

(对)12.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13.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

(对)14.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对)15.教师交给学生具体实在的书本的知识,比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和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更为重要。

(错)16.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

(错)17.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对)18.阅读可以是一个单向活动。

(错)19.习作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

(错)20.综合性学习注重结果性评价。

(错)21.只要有了新型先进的教育观指导,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就会得到彻底的转变。

(错)22.阅读教学是教师交给学生文本内容的过程。

(错)23.学的东西要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因此在语文课上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错)2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25.“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对)26.从表面上看,当代世界各国的大比拼是经济、科技的大比拼,但深究其里,则是社会整体教养水平的大比拼,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大比拼,是国民综合素养的大比拼。

(对)2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施予者”、“布题者”。

(错)28.民国时期教材的内容都是民间故事,具有民间性。

(错)29.“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质上属于“集中识字”。

(错)30.许多中小学生不愿意阅读,或对读书缺乏动力,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读书的兴趣。

(对)31.“分散识字”重在在引导学生“随课文识字”,而不强调“读写”训练。

(错)32.集中识字实验其实不只是识字教学改革,而是以集中识字为先导,促进“大量阅读,分段习作”(对)3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是:知识和能力、目标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错)34.学生和老师都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错)35.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文本内容的过程。

(错)36.“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错)37.写作教学应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

(错)38.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对)3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上。

(对)40.如果让字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仍然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

(错)41.真正的阅读应该建立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

(对)42.口语交际就是一种语言活动。

(错)43.口语交际是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一种复合行为,即它涉及意义,语调,情感,修养等。

(对)44.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

(对)45.清朝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统称为“国语”课。

(错)46.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的方法是结构比较分析法。

(错)47.写作教学应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

(错)48.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

(对)49.机械地繁琐地去掌握字的意思,也有一定的作用。

(错)50.语文教育就是语言和文学教育。

(错)51.校本人事研究就是教师们写“人”的故事。

教师首先应该写学生的故事,其次应该写教师同事(含校长)或教师自己的故事(教师自传)。

(对)52.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对)53.教师问卷日志只包括问卷调查。

(错)54.“集中识字”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课文中识字,容易使学生觉得有趣。

(错)55.教师的阅读与学生无关 (错)56.学的东西要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因此在语文课上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错)57.凭借日常生活对事物的先期认识,能轻而易举的读出这二个字的读音并把握他的意思(对)58.注音识字知识暂时回避了识字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识字与读写之间的矛盾。

(对)59.《美国语文读本》是一套通过道德文字想孩子传授知识、进行美德教育的优秀读本。

(对)60.全美英语教师协会和国际阅读协会主持制定的《美国英语课程标准》被视为“国家标准”。

(对)61.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般是用于成人择业。

但近几年来,它却逐渐演变成一场壮观的“童子军大战”(对)6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对)63.所有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贯穿了一个根本宗旨: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参与地区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