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民族政权林立的分裂状态又逐步走向统一,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标志地方行政管理管理制度走向成熟。
尽管战争一度频繁发生,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苏湖熟,天下足”,标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表现】(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五代十国就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元代建立后,创立了全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制度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
(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在唐末坊市界限开始打破的基础上,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纸币交子的出现“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元朝的黄道婆是著名的棉纺织专家;景德镇成为瓷都。
外贸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发展为新儒学——理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里程碑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但仍以雕版印刷为主)、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的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军事上广泛运用,指南针用于航海。
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重点识记】1.政治上:北宋初年全面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转运使和通判;王安石变法可适当了解。
元朝的中书省制、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土司制度。
2.经济上:坊市界限完全打破;瓦子;交子;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青花瓷产生。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
郭守敬和《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和元曲;文人画与风俗画;元杂剧。
【真题再现】1.(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
3.(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 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 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6.(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7.(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8.(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9.(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10.(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实战演练】1.(2019·湖南株洲一模)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
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
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
宋太祖的这些举动( )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