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B.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C.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D.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5.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7.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这表明( )A.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8.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云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 )A.改变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9.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一《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 )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10.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
这一思想(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11.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12.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
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13.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14.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1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B.主张先有理后有物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16.“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1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二、材料题18.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一一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
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
……《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一一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
虽砭夜专制,究非真出新创。
……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
……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一一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材料三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20.“亚圣”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材料二汉唐之际,在儒学圣贤中,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
宋神宗年间,《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孟子被加封为“邹国公”;徽宗时《孟子》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南宋朱熹作《四书集注》,影响巨大。
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深为反感,令人删改《孟子》。
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
清康熙帝时将孟庙扩建,规模仅次于孔庙。
——摘编自刘景文、陈美容《孟子历史地位的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2)结合材料二,简析孟子地位是如何变化的。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是汉人主政,又尊崇文化,士大夫集团接过韩愈、柳宗元的大旗,决心发起儒学的复兴运动,注重秩序,讲究节义,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才会有二程、朱熹“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故A正确;材料中“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强调的是改良个人对改良社会的作用,目的不在于束缚人的行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思想的融合,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改良个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但并不是改良社会体制,故D排除。
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可知王阳明批判当时士人将理学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批判道学家空谈心性而忽视人的行为实践,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D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完善儒学,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废八股的要求,排除B;材料强调明朝士人追逐名利,而非强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排除C。
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正确;A、C、D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排除。
4.答案:B解析:5.答案:D解析: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陆九渊主张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B正确。
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而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排除A。
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已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而不是反对格物致知,排除C。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与陆九渊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7.答案:A解析: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被视为“伪学”,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说明宋朝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A正确;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错误;道学属于儒学范畴,C错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D错误。
8.答案:C解析:朱熹对“四书”作了注解,程朱理学官方化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故选C;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排除A;“四书”地位的提高巩固了孔子的地位,排除B;“四书”和“五经”并列,没有削弱“五经”的地位,排除D。
9.答案:D解析:10.答案:C解析:11.答案:A解析: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 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B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C错误;二程继承先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