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为三年。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的国家信用。 n 1994年,国库券的期限结构实现多样化。 n 1995年,国库券规范为三种:凭证式、
无记名式和记账式。 n 1996年是国债改革之年。 n 在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制度上进行了多项
改革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五)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n 1、国家信用有时可以动员银行信用难以
用活动。 n 特征: n 间接性;相对集中性;信誉差异较小; n 具有可逆性 n 融资主动权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 n 在间接融资活动中,资金供给者与需求
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二)我国融资格局的变动趋势 n 1.储蓄与投资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
导型。 n 2.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步扩大,但间接融
动员的资金。 n 2、国债筹集的资金比较稳定,而银行存
款的稳定性则较差。 n 3、两者的利息负担不同。 n 国债利息由纳税人承担,而银行贷款的
利息则由借款人承担。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四、消费信用: n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
个人提供的满足公众消费方面货币需求 的信用。 n 特点: n 非生产性 n 期限较长 n 风险较大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二、信用的发展: n 1、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 n 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
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 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n (1)高利贷信用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 n 债权人:商人、各类宗教机构、奴隶主和 封建主。 n 债务人:小生产者、贵族。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的措施:
n 第一,完善银行卡业务内控制度,提高 制度的执行力。
n 第二,加强发卡环节风险管理,严把风 险源头关。
n 第三,加强收单环节风险管理,防范交 易风险。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第四,加强ATM机等自助设备管理,防 范欺诈风险。
n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风险防范能 力。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二)商业票据:
n 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 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书面凭证。
n 1.种类:
n 按出票人的不同分为本票和汇票。
n 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 定期限内支付欠款的凭证。
n 汇票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 在一定期限内支付款项给持票人或第三 者的支付命令书。
n 第六,加强协作,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 防范合作机制。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2、分期付款 n 1993年11月,上海银信服务公司成立。 n 3、消费信贷 n 主要有两类: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个
人住房贷款 n 2010年2月12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个
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从发布 之日起执行。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六、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 n (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n 1. 直接融资: n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
过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n 特征: n 直接性;分散性;信誉差异较大;具有较
强的自主性。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2. 间接融资: n 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中介所进行的信
n 动员闲置货币资金并进行再分配
n 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可分为三个层次:
n 第一层次: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初次分配
n 第二层次:财政再分配
n 第三层次:信用再分配
n (二)信用的另一职能:
n 提供和创造货币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四、信用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n 信用是动员和筹集资金的工具 n 信用是有计划分配资金的工具 n 信用是调节货币流通及经济的杠杆 n 信用可以反映、监督各部门、各企业及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n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 件。
n 第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特 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n 第二、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 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 段。
n 第三、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 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四)我国的国家信用 n 1、我国利用国家信用的历史 n 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n 1954——1958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n 2、改革开放后的国家信用 n 第一阶段:1981——1988年,国债期限
为五年 n 第二阶段:1989——1993年,国债期限
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三)利息的功能
n 利息是信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n 利息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n 利息是筹集和积累资金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二、利率的种类
n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 本金的比率,用来表示利息水平的高低。
n 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能生效。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2.商业票据的特点: n 抽象性 n 流动性 n 具有法律效力 n 3.商业票据的贴现: n 是指票据持有者在票据到期以前,为获取
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n 计算公式为: n 客户所得现金=票据面额×(1-年贴现利
率×未到期天数/360天)
n (一)我国民间信用的形式 n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n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
贷 n 3、有一定组织程序的借贷活动。 n 4、以实物作抵押取得贷款的“典当”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二)当前我国民间信用的特点 n 1.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n 2. 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n 3. 借贷方式的灵活性。 n 4. 借贷形式多样化。 n 5. 借贷金额扩大化。 n 6. 借贷期限长期化。 n 7. 借贷利率市场化。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n 1、规模上的局限性。 n 商业信用的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
度,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 n 2、方向上的局限性。 n 只能由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
提供信用。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四)我国的商业信用:
n 1、建国初期,有效利用商业信用,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2)中介机构交易风险。
n 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 n 一是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
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 易风险; n 二是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不规范(甚至是 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n (3)内部操作风险。 n (4)持卡人信用风险。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2020/12/10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n 本章主要介绍信用和利息的基本理论与
基础知识,包括:信用的产生与职能、 信用形式、利息和利息率、利率的决定 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我国的利 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学习,在掌握信用 和利息理论的基础上,能理解并解决经 济中的信用利息方面的有关问题。
资仍占主导地位。 n 3.在证券市场的融资中,股票融资的比
重较大,债券融资的比重较小。 n 4.在间接融资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
比重较大,其他商业银行的融资比重有 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第三节 利息和利息率
n 一、利息的本质与功能 n (一)利息来源于利润 n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n 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而利息
的来源又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二)西方利息本质理论 n 1、利息报酬论: n 配第提出 n 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
的报酬。 n 2、资本生产力论: n 萨伊提出 n 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3、节欲论: n 西尼尔提出 n 利息是资本家节欲行为的报酬 n 4、灵活偏好论: n 凯恩斯提出 n 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
n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 家禁止商业信用的存在。
n 商业信用是自发的、分散的。 n 商业信用会引起市场供求不平衡。 n 商业信用不利于企业实行经济核算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3、当前,应有效利用和管理商业信用
n 银企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票据发展环 境
n 建立商业票据市场,加快票据市场发展 的基础性建设
n 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票据专营机构,提高 票据业务效率
n 改进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管理,完善此项 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二、银行信用:
n 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 向各类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 供的信用。
n 1、银行信用的特点: n 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n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n 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n 2、银行信用是我国信用制度的基础。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n 信用的形式、利率种类、利率的相关
理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本章学习提示:
n 1. 如何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n 2. 为什么会有利息?利息对于金融活
动的意义是什么? n 3. 不同类型的利率其作用有何不同?
基准利率缘何重要? n 4. 利率决定理论的分析对我们有哪些
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第二节 信用形式
n 一、商业信用: n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n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
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 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n 商业信用的特点: n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n 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n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理论
n 三、国家信用: n 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n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