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二)联想与想象
2.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绘在 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 趋向是最大限度地复现过去已有过的知觉印象。 •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忆中 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新颖、独 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非概念性”指审美是通过表象而不是通过概念 来表达某种情感性的东西; “意无穷性”指审美理解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味, 非任何确定性的概念所能表达和穷尽,需要去咀 嚼、玩味、反复体验。
(五)意志与灵感
•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审美实践中,人 们需要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而专注于对审美对 象的感受、思考和领悟。 • 倾心于专注,灵感才会不断涌现。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3.审美表象 (aesthetic presentation) •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储存下来 的形象化的印象。 • 其美感特征是否鲜明、数量是否充足、组合新 形象的动态性是否强烈是审美能力强弱的重要 标志。
(二)联想与想象
1.联想 •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一般将其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关系联想等。
•审美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
•审美理想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
• 在穿衣打扮上,有人好时尚独特,有人好庄重 优雅,这体现了人们的( ) A审美观 B审美趣味 C审美理想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
(一)客观性 (二)差异性 1.时代差异 2.民族差异 3.阶级差异 4.个体差异
•审美意识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人心理能力和生活 经验的差异共同形成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主要有: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 觉力的综合。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 貌的整体把握.
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所获得的感知Biblioteka 容是不同的。审美知觉的理解性
• 审美知觉不是对事物属性的被动机械的反映, 而是融入了审美主体的情感、趣味、知识、个 性因素的心理活动,包含着对事物所具有的某 种情意的把握。
(二)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
1.美感的起源 • 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美感的发展与原始艺术不可分割 • 人类的美感受到生产实践水平的决定性制约
(二)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
2.美感的产生条件 • 构成美感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审美的客体) ②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审美的主体) ③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纽带)
(1)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
(2)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 (3)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三、审美标准
(一)审美标准的含义
• 审美标准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 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
(二)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
1.客观性:由审美意识的客观性所决定。 2.社会性:指审美标准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由一 定的社会形态所决定。 3.多维性:是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多彩和审美者的千差 万别决定的, 4.实践性:审美标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在 实践中不断发展。
四、审美能力的形成
• 审美能力 (aesthetic faculty ) 是指主体的人 对各种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以下 三个基本途径: 1.培养审美观察力 2.培养审美态度 3.积极进行审美实践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 主体的人从一定审 美需要出发对各种 审美对象所产生的 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 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二、美感的特征
(二)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 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 情感体验具有整体性特征和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女人因可爱而美丽, 而不是因美丽而可爱!
二、美感的特征
(三)精神愉悦性 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 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它是美 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要、最突出的特 征。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 审美意识 (aesthetic conscious) 是周围客观 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 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 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等等。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一)审美观念 • 审美观念 (aesthetic conception) 泛指人在审 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 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简称审美观。
(三)美感的实质
1.美感是一种情感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自由的、符合文化的愉悦体验
二、美感的特征
(一)形象直觉性 第一,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 观性,即整个审美感受自始至 终都是在形象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的。 审美感受重在亲自感受。 第二,指在美的欣赏中,个体无 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能不假 思索地判断审美对象的美或不 美。
第三章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 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法国 罗丹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感的产生与实质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广义的美感(审美意识)包括主体审美的 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能力、审美 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指个体在审美活 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 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运 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为美感经验 (aesthetic experience) ,它构成审美意 识的基础和核心。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与表象 • 审美感知(aesthetic apperceive)是指审美 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和知觉 的综合,是人们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常被称 为审美经验的门户。 1.审美感觉(aesthetic sense) •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视、听感 官最容易感受事物美的形象,在审美感觉中起 主导作用。
(三)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真”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 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合乎客观) • “善”是指客观事物的功利价值符合主体实践的 目的性。(合乎目的) • “美”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和形态符合美的形式 与结构,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合乎 形式)
(三)情感与移情
2.移情 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与 对象融为一体、物我同一。 移情的几种方式 1)给无生命的静止对象注入生命: 2)拟人化: 3)心情外射:
(四)思维与理解
1.思维 • 思维是以分析与综合的形式达到对客观对象全面、深刻把 握的心理活动。根据思维活动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理解 • 理解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认识新事物的心理活动,是 渗透在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能力。 •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的特点。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 体验。 •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 和热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 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 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 •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 的身心活动。
(六)心理距离
•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 功利的态度。 • 距离是事物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原因,事物离 现实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
• 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是美感形成的 基础;活跃的想象力是美感达到独创性的根本 保证;情感参与使美感获得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移情使美感充满生命情趣;而审美思维、审美 理解和心理距离为美感的形成注入了理性的色 彩;意志使美感走向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