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审美意识(新)

第五章 审美意识(新)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除了人的社会生活外,人们对和劳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事物,如土地、河流、庄稼等,也都发生了兴趣,这些本属于自然领域的客观对象,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为社会美来欣赏,带有明显和直接的社会功利观念。

以后,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但对与人的劳动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对象,而且对与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自然美的对象,如树木、花鸟等等,也开始作审美的欣赏,产生了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

一般说来,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出现,晚于对社会美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对山水花鸟等自然风景的独立观赏,则更是在社会形态发展较高阶段上才出现的。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领域的扩大,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才日益地丰富起来。

归根结底,审美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实践。

审美意识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审美意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都带有时代的特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作为审美意识凝聚物的艺术也受时代的制约。

每一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领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接受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他们的审美意识也各具特色,构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审美意识归根到底要受人们经济地位的制约,因而往往带有阶级性。

但不同阶级的审美意识,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某些共性,不能把审美意识的阶级性绝对化。

第二节: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从基本内容上看,审美意识作为认识、反映和超越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六种基本形式。

一、审美感受1、概念:狭义的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我们面对幽静的山谷,空旷的荒漠,咆哮的瀑布,缥缈的烟雨,我们捧读伟大作家的杰构,聆听贝多芬雄浑有力的交响曲,我们静静地站在达·芬奇或毕加索的绘画面前,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象是从心底深处涌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我们会被感动。

这种特殊的感受完全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体验到的那种情感。

虽然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在不同的心境中所产生的这种感受,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我们还是一般地,将这样一类特殊的情感称之为“美感”。

2、审美感受的特征1)、审美感受的直觉性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显著也最基本的一种现象。

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

人们在美的过程中,不需要作仔细思考,刹那间能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的特征,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直觉性。

所谓直觉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观性、直接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二是指在美感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与不美。

要领略美丽的自然景物,欣赏一部优秀的小说或一部精彩的电影,只听别人的介绍不行,非得亲自去感受,领悟不可。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要真正领悟,就得亲自去桂林看一看。

欣赏诗歌也必须亲自去读,去感受不可。

如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而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惊岸飞。

又如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这些诗词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无论是江南浩淼无际的水乡,还是塞外长烟落日的风光,的确使人心醉。

诗中没有一个概念,它自始至终依靠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直接感受。

美感的过程只有在具体、生动的直观形式下才能完成,它永远不能离开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表象感知因素。

但不能由此否定美感中理性认识的一面。

审美直觉确实能得到美感和快感。

但是,第一,这种美感在整个审美感受中还只是初步的,肤浅的。

比如,我们欣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初一看见这幅画,我们就会被画上和谐的色彩,合比例的构图,以及画中各种人物的生动形象吸引住,尽管我们还来不及想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也已经感到它是美的。

可是,当我们的理性开始活动,联想到这幅画的内容,即犹大如何出卖耶稣,耶稣如何因此而被钉上十字架,再仔细分析一下作者对耶稣话出口一瞬间各种人物表情的处理:耶稣痛心地摆开双手,其他弟子或吃惊、或诧异、或猜疑,犹大则躲在暗处,面部惊慌而阴冷。

我们就会觉得达·芬奇艺术水平的高超,感到其画更美。

可见。

真正的审美确有直觉,但更要靠认识。

第二,美感的直觉的原因,也不是很神秘的,其本质仍然是实践的。

实际上,在入们的审美直觉中,渗透了社会的、阶级的、民族的、情感的因素。

人们的审美普遍性的获得,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审美实践的心理和文化两种方式积淀的结果。

所以,感性的直觉本质仍是理性认识的浓缩。

2)、审美感受的愉悦性美感具有愉悦性。

这是审美感受的又一重要特点。

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

崇高美,诸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雷电,惊涛骇浪,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但往往在情感上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

如攀登武夷山的天游、大王峰,爬庐山的五老峰,一旦登上峰顶,心情格外舒畅。

当杜甫登上东岳泰山时,他感到泰山的崇高、泰山的雄伟。

于是在他的心底抒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悲剧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们观赏悲剧时,常常对悲剧人物的巨大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甚至会落下伤心的眼泪。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不知使多少有情人落下伤心的眼泪。

悲剧直接给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向美感转化,造成了一种美的意境,从而使观赏者在情感上得到一种满足。

艺术美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自然美也能给人们美的享受。

杭州的西子湖,固然能给人以秀美之感;内蒙古的大草原也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体验;甚至浩瀚的戈壁沙漠,虽然寸草不生,还是给人留下了粗犷朴实的美感。

总之,凡是美的事物,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感受。

李白的名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此诗如不能很好理解它的背景,则李白在被贬夜郎途中忽闻赦书的那种惊喜交加的心情,恐怕就很难领会了,因而无法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欣赏画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国画非常讲究意蕴。

如明时的八大山人朱耷,隐居洪州(江西南昌)青云谱,常画鸟石,形态怪异,以寄“愤世”之感,又如抗日战争时期,齐白石画蟹,题曰:看你横行到几时?如果不了解伤口的历史背景,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审美感受的功利二重性;人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心情,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而人的情感活动是离不开思想,并以一定的思想为基础的。

所以,人在一定的社会过程中产生愉悦心情时,总是伴随着思想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并常常和功利联系在一起。

如孔子认为,艺术作品的“兴”、“观”、“群”、“怨”的作用,只有其合乎“礼”的规范,并有助实现最高的理想“仁”才是美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认为;“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都说明美感具有功利性特征,并受功利制约,但这种功利性绝非狭隘的功利主义。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原始人先是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作用的,先有功利观,然后才发展到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产生审美观,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美的东西首先也是对人有益无害,人才能感受其美。

比如银环蛇,既有优美的曲线,又有对称的花纹,可谁也不会感到它美,就因其对人有害。

从美感的性质特征看,美感是有直觉性, 通过感性认识也可感到事物的美,人在审美观照时,可以没有想到它的功利性,但其功利性实际已经潜伏在审美享受的根底里了。

当然,美感功利性表现具有多种情况,有的事物,如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美、社会道德的美,其功利性都比较明显。

而有的事物,如自然美, 偏重形式的艺术的美等等,其功利性就比较隐晦,但隐晦不等于没有,这些事物之所以能唤起人的愉悦之感,还在于它实际上对人是有益无害的。

只是由于人们习以为常,不去考虑其功利罢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审美快感不同于生理快感,它是心理上、伦理上和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偏重于审美价值和精神享受;而生理快感则偏重于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

美感也不同于实用上的满足感。

人们所追求的实际的物质需要、物质利益得到满足,也可以感到一种愉快,这并不是美感。

喜欢一幅画,想占有的目的是为了出售后的更大利润,这种愉快不是美感。

只有欣赏时产生的愉快才是有审美的意义,才能产生精神上的享受。

因此,美感是超脱了利害关系的精神愉悦。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要而产生、存在的。

在此意义上,“审美”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