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志

情志

情志调节法七情可以致病,同样也可以治病。情志疗法便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有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
有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还有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
二是七情的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使人患病,如长时间悲伤,过于思虑,常处于不良心境中,都会积久成疾。
喜——狂喜失常(气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喜事可以缓和精神紧张,使我们精神舒畅。《素问•举痛论》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营卫是指营气和卫气,从现代分析,营气是指营养物质,是指人体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喜的正常表现是徐缓和顺,但有些朋友在遇到喜事时候的突然狂喜,会使我们大笑不止。
上药为粗末
每服五钱匕,加大枣二枚,水煎服,日三次、夜一次
大定心汤主治心虚中风惊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魇,志少不足。
恐——恐致精泄(气下)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但又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更多的是自身心理体验后其程度加剧。
静坐澄心法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 “清心养生”之法,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
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的刺激、事物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动中,由外因和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人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感。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
七情太过容易致病
太过,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情绪波动过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使人致病
言语开导法该方法源自《灵枢·师传篇》:“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告、语、导、开便是言语开导的基本要领。
移精变气法 该方法属于中医祝由疗法。即通过语言、行为、舞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以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养脾的关键在于避免思虑过多,要劳逸结合。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强求。
著名病例
吕不韦等 《吕氏春秋》
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
悲——悲极绝望(气消)
悲的产生与失去其追求、期盼的事物和目的相关,而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对自己的价值成正比,若悲哀太深,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黄帝内经》有言,悲则气消,其意为,过于悲痛的话可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因此,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都更容易得癌症或其他疑难杂症。
著名病例
曹雪芹《红楼梦》
黛玉葬花
基本介绍
1.关于【惊】的定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乌”。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惊的影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故判断它带给人的伤害是由“情绪波动太大”致病)
情志致病的机理
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1)损伤脏腑。
(2)影响气机 气机,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笑后之气过于缓慢,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表现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著名病症
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常见疾病
指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导致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的病理变化。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伤
因受惊吓所致的疾病。《张氏医通·神志门》:“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治有温胆汤加熟枣仁,或选用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等方。
相关方剂
朱雀丸
茯神 二两 沉香 五钱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
主治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心神不定,恍惚不乐,事多健忘,心悸怔忡
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送下
大惊丸
蛇黄(火煅醋淬九次,研飞)二钱,青礞石、虾蟆灰、雄黄各一钱,朱砂(研飞)三钱,铁粉二钱半
上药研匀为细末。用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丸,用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取其汁化下,日二至三次
(3)精血亏损
(4)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黄帝内经》又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阴阳破散,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协调,中医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致病必须加以重视。
(5)先伤神,后伤形 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
惊恐为肾志,恐动于心而反映于肾,肾作为作强之官,恐惧时气机收于下焦,则胸中空虚,心所无主,恐惧不安。血随气下,气不可摄津,就会使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过度的恐惧,开始表现为下焦胀满,严重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精神恍惚,继而气下泄而肾气受伤,肾虚精关不固而出现滑精阳痿。《灵枢•本神》认为,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伤痪厥,精时自下。
著名病例
清心养生八法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因此,要掌握中华养生之道,还必须讲究具体的清心之术。
静思冥想法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
聊天健脑法聊天既是一项裨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
精神胜利法人际交往并非处处都阳光灿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尽量学会从光明面看问题,要善于为自己找“下台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愉快、轻松的方面,使自己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朗。
著名病症
罗贯中《三国演义》
诸葛亮抓住了周瑜气量小的弱点,设计了三气周瑜的计策,先诈取南郡,其次让其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被活活气死。临死前自己哀声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忧——忧愁致衰
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其实,忧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但是,当一个人的忧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容易导致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长叹;重者,心中烦躁,茶饭不思,彻夜难眠,精神颓废,还会导致咳喘,呕吐,食呆,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杂症,严重者可因忧虑过度而丧命。
情志,又称为情,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之一。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建立在心理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情绪的生理反应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人类会将情绪活动视作身心活动的桥梁。关于情志,《黄帝内经》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的记载,也有“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等论述。下面让我们看看具体的情志特点和如何进行情志养生吧。
思——思切伤食(气结)
思则心有所属,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思为脾志,思动于心而脾应之。就是说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就会导致气积郁结。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气积郁结阻滞,脾的运化失常,便会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