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大气概况

第一章 大气概况

可变成分:寿命几年到几十年,在大气中所占比例随时间、地点而 变。例如,CO2、O3、CH4,H2等。 快变成分:短寿命(小于1年),变化很快,如一些碳、硫、氮的化 合物(H2O,CO,NO,NO2,HNO3,SO2,H2S和气溶胶),含量 虽然极微少,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或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某些局 部地区浓度可能很大,造成危害。
大约在4亿年前,伴随着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才 逐渐形成现在地球大气的状态。
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氮,由于其化学惰性及其在水中 的低溶解度,大部分仍留在大气中,成为现代大气中的 主要气体成分。
大气演化小结
• 第一代大气:氢、氦、氖等气体组成,称为原始大气阶 段(Primordial Atmosphere)。
2. 大气污染与边界层物理
由于大气边界层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地,而大气边界层主要特点是 它的湍流性,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边界层结构、特性的探 测和分析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应用到大气环境的研究,特别是开展 了大气边界层污染物扩散特性的研究;到了80-90年代,边界层大气污 染的区域输送及模拟,大气污染的预测和调控机理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 因此,边界层物理学应用到大气环境的分析、模拟、预测和调控,这也 是20世纪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研究成就。
干空气的状态方程为:
(10)
Pd d RdT
(4)
• 摩尔数就是1摩尔物质中所含基本单元的个数等于阿伏伽 德罗常数。科学表明,在12克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 6.0221415 × 10^23,即1摩尔。
• 单位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摩尔质量(molar mass),用符号M 表示。当物质的量以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 g/mol,在数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
5)水汽密度
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湿空气的体积之比 v mv V 单位:kg/m3
6)可降水量
• 单位面积空气柱里含有的水汽的总量称为可降水量。 • 它对应于单位底面积空气柱的水汽全部凝结成雨或雪降落 (把空气挤得一点水分都没有)所能形成的降水量。如某 地某时的可降水量为20mm ,即空气柱含有的水汽全部 “拧干”可以形成的水柱高为20mm。
3)相对湿度 r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湿空气的水汽压和在相同状态下下的 饱和水汽压的比值,是水汽压和温度的函数。
4)露点Td
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 到饱和时的温度。
形象地说,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 度。 这就是为什么白天不会出现露水而夜间出现露水
露点温度本是个温度值,可为什么用它来表示湿度呢? 这是因为,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 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 点与气温的差值(即温度露点差=T-Td)可以表示空气中 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 件。
第一章 大气概述
0.1 大气物理的定义 主要研究地球大气现象与过程的物理机制和规律。
大气现象与过程:大气中流体运动、光象、电象、 热现象、相变过程、辐射过程。
0.2 分支 大气动力学、大气光学、大气电学、大气热力学、 云降水学、大气辐射学
0.3 大气物理学发展简史
① 近代大气物理学起始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1.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50亿年前,地球的轮廓已初步形成。最初是 个火球。随着地球逐步冷却,较重的物质沉 到中心,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浮在上面, 冷却后形成地壳。
12
地球大气
生命的光合作用使大气圈中出现了氧气。 约20~30亿年前,原始植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少量的O2,随着O2的大量增加,导致高空大气形成O3层, 从而过滤了太阳的紫外辐射,这样使得大量植物从海洋 深处逐渐向陆地推进,最后形成愈来愈多的O 愈来 愈少的辐射 接受更多的可见光 更加丰富的植 物 释放更多的O2。
对以上n个式子求和,有
mi V P i R T Mi

(2)
考虑到
P P
i
m m
i
并令
M
m mi M i
即为干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86km以下,
M 28.966 g / mol
m V P RT M
*
(3)

R 8.31 1 1 Rd 287 J kg K M 28.966 103
Rd
1.608
(5)
1、方程推导
干空气和水汽状态方程分别为
Pd d RdT
e v RvT
(4)
(6)
把(5)代入上式(6),有
e v 1.608RdT
(7)
(4)+(7)得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Pd e ( d 1.608v )RdT
即:
P ( 0.608v ) RdT v ( 1 0.608 ) Rd T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G.R. Kirchhoff
(1824~1887)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开创人
德国物理学家
②大气物理学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
具有重大实际应用问题的需要大大加速了大气物理学的发展。 1. 云物理学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ngmuir, V.J.Schaefer发现干冰可以催 化云产生降水。B.Vonnegut发现碘化银可作为人工冰核大大激励了科学 家们进行人工影响云雨的勇气与信心,促使云降水物理学获得了重大发 展。到了90年代,由于云和降水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研究的掀起,云 物理学增添了不少研究新内容,因此,云物理学也称为云降水物理学。 由于旱涝灾害和雹灾等气候和天气灾害的严重性,人工增雨、消雹作业 在许多地区的开展,使得云降水物理学获得新的发展,特别是人工影响 天气试验的成功,说明在局部地区,人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天气的 变化。因此,云降水物理学的建立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的成功也是 20世纪大气科学的重大研究进展之一。
其中pi为第i种成分的分压强,m, μ和n分别为气体的质量、摩尔质量和 摩尔数,R*是普适气体常数
设体积为V、温度为T的干空气中,含有 n种气体成 分,其中第i种 成分的状态方程为:
mi PV R T , i 1, n i Mi
() 1
mi为第i种气体的质量,Mi为第i种气体的摩尔质量
ppmv:parts per million by volume 1ppmv=10-6
1.2.3水汽量
• 大气中表示水汽量的物理量总称为空气湿度, 它是表示湿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或空气干湿 程度的物理量。 • 地表蒸发率和大气中形成云雾的凝结过程等, 调节着空气湿度的大小。 • 空气湿度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表示,包括水汽 压、水汽密度、混合比、比湿、相对湿度和露 点等。
意大利天文学家 伽利略(16世纪): 温度计 意大利数学及物理学家 托里拆利(17世纪): 水银气压计
法国数学及哲学家 帕斯卡和笛卡尔(17世纪): 气压随高度变化
英国科学家 霍克(17世纪): 风速计 德国物理学家 华氏(18世纪): 定华氏温标 法国化学家 查尔斯(18世纪): 温度与固定体积空气的关系 瑞典天文学家 摄氏(18世纪): 定摄氏温标 美国科学家 富兰克林(18世纪): 放风筝入雷暴证明闪电来源 瑞士地质及气象学家 笛绍高斯(18世纪): 毛发湿度计
雾君和霾君都会影响能见度, 其分界主要取决于空气湿度
1)水汽压e :大气中水汽产生的压强,即水汽分压(hPa)
•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 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如果 超过这个极限值,将会有一部分水汽凝结成液体水,这一极 限值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es仅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Rd 称为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3)式可化为:
Pd d RdT
(4)
此即为干空气的状态方程
比气体常数
R 1 1 Rd 287 J kg K M
*
R* 8.31 1 1 Rv 461 J kg K 3 M v 18 10
分别是干空气和水汽的摩尔质量
Rv
•相对于纯水(冰)平面的饱和水汽压es( esi);
2)水汽混合比:某一体积湿空气中水汽质量 质量 的比值,单位是kg/kg
和干空气
mv v w md d
比湿 q :水汽与湿空气的质量比
v mv w q m v m d v d 1 w
在地球大气中,这两个量都小于0.04 kg/kg ,因此可近 似认为w≈q
2)按浓度(单位为体积混合比)来分,分为:
主要成分:浓度在300ppmv,包括N2、O2、Ar、 CO2,其中前 三种就占了空气体积的99.996%; 微量气体:浓度约1ppmv,包括CH4、Ne(氖)、 He(氦)、 Kr(氪)、水汽; 痕量气体:浓度小于1ppmv,包括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 物及人为污染物氟氯烃类化合物;
• 第二代大气:氮、二氧化碳、甲烷、氨和水汽,称为次 生大气阶段(Secondary Primitive Atmosphere)。 • 现代大气:氮和氧气为主,称为现代大气阶段(Current Atmosphere)。
1)按大气成分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可分为:
定常成分:浓度的时空变化不明显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N2、O2、 惰性气体(Ar等)。
3. 大气辐射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分子光谱学和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大 气各种成分的辐射特性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研究在20世纪5O~60年代掀 起高潮,并且,这些研究广泛应用于气象卫星对地球和大气的天基遥感。 这不仅使其它大气科学分支学科大大发展,也使得大气物理学本身得到 发展。到了20世纪9O年代,大气辐射的测量已成为大气和地球系统天基 遥感的重要手段,这是20世纪大气科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