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作答要求:①卷面整洁(字体大小均匀、棱角分明、不连笔)、②有条理有层次、③突出答案核心词(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和短语作答)、④查看是否给定阅读范围、⑤记住答案都在原文中
一、注意事项:
(一)、区别题型(题干中出现)
1.概括题:概括、归纳、总结、分析...的原因、指出...的问题、要点难点重点
2.分析观点题:认识、阐释、解释、含义、看法
3.启示题:启示、教训、经验、学习、借鉴
4.对策题:对策、措施、建议、方法
5.公文写作:题中有书名号、发文单位、发文对象、宣传意图
6.类公文写作:编者按、讲解稿、演讲稿、讲话稿、短文短评
(二)、确定范围
1.作答主体:“请”或“谈一谈”后面是作答重点
2.找到答案范围:
给定“资料几”或“根据”、“结合”、“围绕”等
给定资料“几到几”或“几和几”
根据人名地名等关键词
排除法(当某则材料为某道题服务时其他题不涉及此则材料)
(三)、确定篇幅
字数一行25字,篇幅够分条分段
二、给定材料的提示:
A、关联词提示(虚词)
(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
强转折关系:弱转折关系:
虽然A但是B A而B
A但是B A其实B
A然而B A事实上B
A可是B A当然B
A却B
(二)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表强调也表并列)
不仅A而且B、不但A而且B、不但A并且B、不只A也B、不仅A还B (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原因,重点在A。
如果要求概括现象,重点在B)
因为A所以B、由于A因此B、之所以B是因为A
(四)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
也、还、又、并且、而且、同时、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加上、一边一边、既A又B、除了A...B
(五)结论关系的关联词语(重点在结论后)
因此、所以、因而、可见、于是、导致、造成、致使
(六)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当出现时,对策较多且重点是A)
只有A才B、没有A就没有B、A是B的必要条件、A才B、B必须A、A是B的
基础、B以A为前提
(七)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重点是A)
如果A就B、如果A那么B、假如A就B
B、实词提示
名词:“原词再现”或“同意替换”
代词:这、这些、那些、此等
表结论(后面是答案)
表解释说明(前面是答案)
C、标点符号提示
1.冒号破折号:表解释说明,重点在前
2.分号顿号:表并列,在非纯例证材料中一个分号表并列。
两个以上表例子,不能做答案
3.问号:设问后有答案、反问本身是答案、疑问引出问题
D、行文结构提示
注意“总分”“总分总”结构,若纯事例
E、领导:绝对正确
专家:不一定正确
群众:片面或者错误
G、特殊提示
感情色彩、表众数的
三、题型作答方法
A、1.概括题:问什么答什么,答题层次根据题干决定,答案5-8条
2.争议类概括题:归纳焦点做说明或只概括争议
3.标题、内容补充类题目:标题下的材料互相独立、得分词出自下方材料、标题不需要对仗工整、语言朴实实用
B、分析理解题:答案没有条数限制,题目类型有句意词义观点判断
1.分析句意题:
完成判断或阐述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作答分三个层次说这句话的依据(分条分段)
对策有现成对策直接抄
无现成则原因反推对策
无现成无原因则写总结
注:如果不会做这道题先把这句话抄一遍写“依据如下”或“得出这句话的依据如下”,将给定资料范围内所有提示词后的信息罗列,能分出对策的把对策写到最后,再抄一遍这句话
2.分析词义题:
解释词义(词周围会有解释)
表述这个词产生的原因或表现
对策
如果不会做,同上
3.观点判断题:
判断观点,赞不赞同(观点是对的或辩证的)
得出观点的依据
对策
C、启示题:问什么答什么,表动作的词可能有答案,将微观做法宏观化,5-8
启示:经验+教训
经验:别人做对的做法
教训:别人做错的做法
D、对策题:答案3-8条,作答两个层次(如果题干要求,问题和对策尽量分条分段。
如果题干只要求一个层次,先简单罗列问题再详细阐述对策),问题和对策分开写并一一对应,问题中的针对性指的是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
材料中有问题有对策:一一对应,核心词对应
问题多对策少:
反推对策(要保留核心词)
只有问题没对策:
E、公文写作
四、作文
1.策论文
是什么问题+背景+影响+观点+论点
为什么过渡句+问题产生原因+论证
怎么办与对策一一对应独立成段
模版:目的+对缩①②③+论点+强调①②③
2.政论文(某事件的意义或某问题的影响)
问题+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