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二)
刺激卵泡膜细胞合成雄激素,主要是雄烯二酮
黄体期促进黄体细胞合成与分泌孕激素、雌二醇 和抑制素A
作用时间
在前一周期的黄体晚期及本周期的卵泡 早期,促使卵巢内窦状卵泡群的募集
与颗粒细胞合成分泌IGF及其受体、抑制 素、激活素等物质协同作用调节优势卵 泡的选择及非优势卵泡的闭锁与退化 卵泡晚期与雌激素协同诱导颗粒细胞生 成LH受体,为排卵及黄素化做准备
正反馈 - 脉冲频率增加 -FSH ↑、LH↑↑ - 诱导 排卵 雌激素对下丘脑既有负反馈也有正反馈 低孕激素-辅助正反馈 高孕激素-负反馈
FSH、LH如何调节卵巢激素(卵巢功能)?
两个基本学说——两途径学说 两细胞-两促性腺激素学说
两个基本学说
两途径学说——垂体激素调控下卵巢性激素
的生物合成学说 两细胞-两促性腺激素学说—— 垂体激素调控下卵巢雌激素
卵巢周期性调控与排卵的关系
月经周期的三个周期? 根据子宫内膜变化: 增殖期 根据卵巢发育周期: 卵泡期(排卵)黄体期 分泌期 月经期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腺体 螺旋动脉 上皮
月经期
增生期
分泌期
LH
FS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2
P
增
殖
期
分
泌
期
月经
5种核心激素
检测项目 项目 单位 名称
参考值
卵泡期 排卵期 8-20 黄体期 2.0-10 绝经期 >40
排卵前卵泡
窦卵泡
皮质
窦前卵泡
窦前卵泡
始基卵泡
髓质
排卵
黄体
卵泡发育:
窦前卵泡的次级卵泡阶段才出现卵泡膜细胞
该阶段颗粒细胞内才产生FSH受体 该阶段卵泡膜细胞内才出现LH受体 青春期后下丘脑才开始成熟并调控 FSH分泌, 卵泡开始发育
为什么月经来潮后才有生育功能?
月经周期与排卵的关系
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与排卵的关系
的生物合成学说
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及核心
1.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于子宫内膜
2.子宫内膜周期性生长-剥离
3.月经来潮 为什么胎儿期到儿童期无月经来潮? 为什么月经来潮后才有生育功能?
卵巢本身(卵泡)问题? 调控问题?
问题的结果均关系雌孕激 素量或周期性的变化
两途径学说——垂体激素调控下卵巢性激素 的生物合成学说
卵泡刺激素 FSH 促黄体生成 LH 素 雌二醇 孕酮 E2 P
mIU/ml 1.5-10
mIU/ml 2.00-30.00 40-200
0.00-20.00 25-105
Pg/ml 10-90 ng/ml 0.2-0.6
100-500 0.2-0.6
50-240 6.5-32.2
10-30 <1.0
睾酮
T
ng/ml <0.4
<0.6
<0.5
<0.35
FSH、LH的主要功能
FSH LH
作用细胞
直接促进窦前卵泡及窦卵泡颗粒细胞增 殖与分化,分泌卵泡液,使卵泡生长发 育
卵泡期刺激卵泡膜细胞
黄体期刺激黄体细胞
合成激素
激活颗粒细胞芳香化酶,合成与分泌雌 二醇 促使颗粒细胞合成分泌IGF及其受体、抑 制素、激活素等物质
卵泡期刺激卵泡膜细胞合成雄激素
排卵前促使卵母细胞成熟及排卵
黄体期促进黄体细胞合成与分泌孕激素、雌二醇 和抑制素A
E2、P的主要功能
雌激素 第二性征(协 同) 外阴(协同) 阴道(拮抗) 宫颈(拮抗) 乳腺管增生、乳晕着色,促发育 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上皮增生,维持阴道酸性环境 宫口松弛,白带稀薄,易拉丝 促乳腺腺泡发育 色素沉着 上皮脱落,酸性环境改变 宫口闭合,白带少,粘稠 孕激素
胆固醇 △5途径 17α-羟孕烯醇酮 脱氢表雄酮 雄烯二酮 睾酮 孕烯醇酮 △4途径 孕酮 17α-羟孕酮 雌酮
雌二醇
两细胞-两促性腺激素学说
两种细胞: 卵泡膜细胞 颗粒细胞
两种促性 腺激素: FSH LH
雌孕激素产生的必要条件:
两种细胞
两种激素 两种细胞上分别产生了两种激素的受体 胆固醇
卵巢结构
宫体(拮抗)
子宫内膜(拮 抗)
肌细胞增生肥大,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 降低对缩宫素敏感性,降低宫体平滑肌兴奋性 增加对缩宫素敏感性
促使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及修复 限制增生并向分泌期转化 抑制节律性收缩 —— 促排、双相、点35
输卵管(拮抗) 促进肌层发育及上皮的分泌活动,增强 节律性收缩 卵巢 代谢(拮抗) 协同FSH促卵巢发育 促高、抑低、降固醇 壮骨、保水、潴留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二)
一个中轴——HPO轴 两个基本学说——两途径学说 两细胞-两促性腺激素学说 三个阶段及其调控 四张示意图 五种核心激素
一个中轴 —— HPO轴
HPO轴 :反映了生殖激素间的层层调节关系
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调节
通过GnRH脉冲式释放调节LH/FSH比值
负反馈 - 脉冲频率减慢 -FSH ↑、LH↓ - 卵泡发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