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它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在特定的时期内,许多被称作知识的东西或多或少被可能是一种谬误,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细心检查和勤奋钻研,纠正这些错误。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信念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应当对细微的错谬之处保持特别的警觉,不然,小错就可能导致大祸。
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先确定信念,然后再采取行动。
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文化,一方面又需要不会衰减的热情;而要保持这样的心境实属不易。
但是尽管有困难,我们还是有可能获得这种心境;事实上,这就是科学的心境。
知识正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虽然难得,但并非不可获得。
教条主义者忘记了获取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怀疑论者则否认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这两种态度都有是错误的;当这种谬误码率被推而广之以后,就会导致社会性的灾难。
智慧/同情心/善良/想像力/……学校培养出的人材应当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体强壮,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质,并且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我看来,构成理想品质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气/敏感/智能; 我并不认为只要有这四个要素就足够了.但是,这些要素养却可以把我们带上成材之路.而且,我还确信,通过在身体上/感情上/智力上对孩子们加以辅导关照,他们就可以普遍获得上述四种品质.……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素质;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就可以说是活力永存.…不管周围环境有无令人特别兴奋之处,只要活力存在,生命就会让人感到充满欢乐.活力可以增进快乐,消除痛苦.活力可以使人对周围出现的一切事物发生兴趣,由此而增进认识的客观性,而客观地认知事物是心智健全的本质因素.人类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无法对他们身外的现象真正发生兴趣.对于人类来说,这乃是大不幸,因为这样做轻则会带来烦恼; 重则会招致忧郁症; 况且,除也极个别的情况外,这对于有益的实际行动来说,还是一个致命的障碍.活力可以增进人们对于外在世界的兴趣; 它还能够提高人们从事艰苦勤工作的能力.进而言之,活力可以抵御嫉妒心,因为它能使人感到存在的快乐.…活力是人类的一个极重要的优点。
…勇气具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各具复杂性。
没有畏惧是一回事,而有力量战胜恐惧又是另一回事。
当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却无所畏惧,这是一回事;而当没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表现得无所畏惧,则又是另一回事。
不存在无来由的恐惧感,这纯粹是件好事;同样,有力量战胜恐惧感也完全是个优点。
…从心理心和生理学的角度着眼,恐惧与是很相似的两种情绪:愤怒的人其实并不具有真正的勇气。
…我相信,通过教育,有可能把普通男女培养成为无所畏惧的人,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对待生活。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英雄、贤人才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而其它的人如果能够得到先贤的昭示,也同样有可能学会像他们一样对待生活。
那种不受压抑的勇气必须是由一系列共同构成的。
首先,对于最恭顺的人来说,健康与活力是极为有益的因素,尽管它们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危机环境中,最需要的是行动和技能。
但是,当我们考虑的并不是上述两方面的勇气,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勇气时,需要的就是某些更具本质性的因素了。
我们所需要的是由自尊心和无我的生活观共同构成的因素。
先说自尊心:一些人是在自省中生活,而另一些人则纯粹是一面镜子,他们的生活无时不反映着周围人对他们的感受与评价。
后一种人从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勇气――他们离不开别人的称赞,总是担心失去别人的赞扬。
教人学会“谦卑”的做法,虽然总被认为是件好事,但它却会产生谦卑相反的另一种恶行。
“谦卑”可以压抑自尊心,但是却无法压制要求别人尊敬自己的渴望;它仅仅使自我谦虚变为一种手段,以便获取别人的信任。
因此,它会造成伪善本能上的弄虚作假。
人们从小就教育孩子不问缘由地听大人的话,当他们长大以后,随之也就会同样苛求下一代;据说,只有学会服从的人才懂得如何别人。
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学习如何服从别人,同时任何人也不应企图命令别人。
自然,我并不是指在大公司中不应有领导者;但是,领导者的权威应当与足球队长的权威相似。
人们之所以容忍权威,乃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应当建立在我们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而不应是由外部权威强加给我们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硬把自己的目标强加于人。
这就是我说“任何人都不应服从别人”,以及“任何人都不应命令别人”的本意。
最高层次的勇气需要的是另一种素质,即我所说的“无我的生活观”。
把个人的希望与恐惧全部集中于自己身上的人,很难处之泰然地面对死亡,因为它毁灭了人的全部感情世界。
在这里,传统再一次要求我们捡起简陋、廉价的压抑自我的方法:道德高尚的人必须学会放弃“自我”,必须禁欲,必须摒绝本能的快乐。
虽然我们可以做到,但其后果却很糟糕。
…而嫉妒可以使人相信:折磨人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变得高尚完美;因此,遭受折磨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了。
于是,价值观就被完全颠倒了:善被看成是恶,而恶却被当成了善。
一切灾难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之所以获得了美好的生活,及是因为他们听从了否定性的指令,而不是因为扩展了本能的欲望。
人性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可以使我们无需费力就能够超越“自我”。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爱情,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爱母爱是如此之普遍,以至于全人类概莫能外。
另一种因素是知识。
…再一个因素是艺术。
但实际上,对于自身之外的事物怀有的任何一种兴趣,都可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忘我无私。
因此,兴趣广泛且精深细致的人比起可悲的“疑病症”患者来说,更不介意抛弃生命;因为前者的兴趣使其忘我,而后者的兴趣被疑神疑鬼的心境所束缚,其实他患的不过是小毛病。
所以,兴趣广泛的人具有真正的勇气,因为他虽然“感知”到自我,却认为自我只不是世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他并不轻视自我,而是对于自身之外的事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只有在本能上自由自在、智力上积极活跃的时候,真正的勇气才可能出现。
无拘无束的本能和积极活跃的智力相结合,会产生博大宽广的生活观。
无论是骄奢淫逸的人,还是禁欲的苦行僧,都不会懂得这种人生观。
在这一生活观看来,人的死亡不过是件琐碎小事。
这样的勇气是积极、自然的,而不是消极、压抑的。
正是这种积极意义上的勇气,才是我所认为的优秀品质的重要构成因素。
我们所说的第三个因素是敏感。
…学会可以掌握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本质性内容。
人的认识能力源于智慧的头脑;而从本质上讲,人的敏锐感觉却属于激情。
对于敏感所下的纯理论定义可以表述为:当许多刺激因素使人产生了内在激情时,这个人就会变得敏感起来。
但是,从这么广泛的意义上考察敏感,它就不再是好的品质了。
如果要使敏感成为一种良好的素质,情绪的反应就一定得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得“恰到好外”,这时,需要的就不再只是激情的强烈程度了。
我所说的这种素质是一种愉快或紧张的心境;许多事情,包括一些正当的事情,都可以引起这样的情绪反应。
…因此很自然,鼓励人们做好事的激情和制止人们干坏事的克制,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接下来,需要发展的是敏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同情。
人类中存在着一种纯粹生理意义上的同情:当哥哥哭泣的时候,婴儿也会跟着哭喊。
…应该在两方面扩展同情心:首先,当蒙受不幸的人即便不是我们特别关照的对象时,也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其次,当我们仅仅知道不幸正在发生,而我们却不在现场时,也会产生侧隐之心。
同情心的后一种扩展形式主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只有当不幸被人生动感人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例如像上乘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人们才会产生这种同情心。
但是另一个方面,有时在统计数字面前,这种同情心也会使人动感情。
然而,这种在抽象条件下也会动情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因而也就更具重要性。
…对此你并不介意,因为你从来没有亲眼见到干苦工的童工们,而抽象的刺激又对你不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大工业如此残酷的一个基本原因,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被压迫民族能够逆来顺受。
通过教育的作用使人对抽象刺激也能产生敏感的反应,这就可以使上述现象不再出现。
认识上的敏感性也属于同一范畴,在实践中,它同观察事物的习惯有着相同之处,自然也就更被认为是同智力相联系的一种能力。
美学上的敏感性引起的一系列题目,我在此并不想论及。
…四种素质上的最后一个,即智力。
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它一直低估了智力的作用。
…我所说的智力,包括真正的知识和求知两个方面。
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
无知的成年人可谓不堪教也;例如在类似卫生学和饮食学这样的问题上,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科学的解释。
只要一个人没有被灌输过教条主义的信念,那么,他学过的东西越多,也就越容易学到更多的知识。
人们从不强迫无知的人改变其精神习惯,因而他们总是固守着永不变更的态度。
当应该引起怀疑的时候,他们总是轻信;而在应当接受知识的时候,他们反倒怀疑。
毫无疑问,“智力”智力这个词严格说来表示的是寻求知识的一种能力,而不是指已经得到的知识。
但是我并不认为不靠练习就能获得这种能力。
智力的获得并不比钢琴家和杂技演员的能力更难得。
当然,用不着采取训练智力的方式,也可以传递信息;这样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很简便,人们也是经常这样做的。
但是我认为,不通过传递信息,就不可能训练智力,甚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形成人们所寻求的知识。
没有智力,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更不用说进一步发展了。
因此,我认为培养智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宗旨。
…企图向人们灌输似乎是正确的观念,使得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培养智力的问题漠然视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智力作出更详尽的定义,进而揭示出智力所需要的精神习惯是什么。
为此我只想讨论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涉及有关智力定义中所应当包括的实际知识。
好奇心是精神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一种本能,…智力需要警觉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应当具有一定的档次。
…真称得上好奇心的欲,则是在对知识真诚热爱的鼓励下产生的。
…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足以令聪明的成年人感到羞愧。
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冲动将随之衰减,直到有一天,任何陌生的东西都会让人感到厌恶,一点也激不起探究的愿望。
到了这一步,人们就会说“国家堕落了”,“今不如昔了”。
多年以前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这可以使演讲者找到有的话题。
然而,我们不难想像,随着好奇心的泯灭,活跃的智力也就一起消逝了。
但是,尽管好奇心的强度和广度在人到成年以后会逐步减弱,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它的质量却能够得以改善。
对于逻辑学中各种广义命题的好奇心,显示了高水平的智力,其深度远远超过了对于一般事实的好奇心。
广义地说,对于普遍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它所需要的智力也就越伟大。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过于拘泥于这个法则。
)与个人私利无关的好奇心体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高度超过了与找饭吃(举例而言)相联系着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