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算题练习题(含答案)
③请你分析上述实验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对应的改进方法_____。
④实验改进后,小颖同学对实验所得的正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设所发生的反应均完全进行):通过测定,当装置C中的氧化铜全部被还原后,装置E的质量增加了0.33g,则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至0.1%)。
⑤小黄同学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若②中实验方案不加以改进,也能正确测算出该样品中氧化铜的纯度,他的计算依据或方法为:_____。
【答案】CaCO3+ 2HCl == CaCl2+ H2O + CO2↑F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B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应该装置D前连接装置一个装置E,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60.0%根据H2C2O4 CO↑+CO2↑+H2O,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1的关系,装置E增加的质量的一半就是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步骤④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氧化铜的质量即可
答:溶液A的质量为106.2 g。
4.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的质量分数,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取12.5g样品研碎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20.8 g稀盐酸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次数
1
2
3
4
5
烧杯及所称物质总质量/g
116 98
11.6g 50g×x
= , x=19.6%.
答∶(1)20.0g菱铁矿中FeCO3的质量为11.6g。(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9.6%.。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9.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曾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 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前四次每次加入硫酸都是固体都是减少了0.5g,所以分析数据可知表格中m=2;
(4)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100%=20%;
(5)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3g−0.6g=2.4g
设可得到氢气的质量为x
x=0.2g
答:若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可得到氢气的质量为0.2g。
【点睛】
观察表格中前四次剩余固体变化情况,每次减少0.5g,第五次开始,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则反应完全。
稀硫酸用量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第5g
1.0g
0.6g
0.6g
(1)铜镁合金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分析数据可知表格中m=_____;
(4)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可得到氢气的质量为多少g?_____
解得x=10g y=11.1g
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80%
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5%
答:(1)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5%。
5.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分析计算:
(4)求表中m的值____。
【答案】一、二5∶1105.51.25 g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表中数据分析,每消耗3.0g混合物,溶液增加1.9g,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溶液增加质量为5.0g小于1.9g×3,说明混合物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第一、二组稀盐酸还有剩余;
(2)由第一组数据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0+3.0g-101.9g=1.1g
2.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2.6g,其中含氧元素4.8g,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7g氯化钠溶液。计算: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答案】84.1%5.7%
72.2
91.9
111.6
131.3
152.1
请计算:
⑴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⑵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答案】80%12.5%
【解析】
【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前四次加入盐酸后,共产生二氧化碳:1.1g×4=4.4g
设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为x,完全反应时,生成CaCl2的质量为y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稀盐酸质量/g
100.0
100.0
100.0
100.0
混合物质量/g
3.0
6.0
9.0
12.0
所得溶液质量/g
101.9
103.8
105.0
a
剩余固体质量/g
0
0
m
n
(1)反应后,稀盐酸还有剩余的是第________组;
(2)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的质量之比________;
(3)求表中a的值为________;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9.68
9.04
7.16
7.16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是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加热时间t1后,9.68g剩余固体中除杂质外还含有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_。
【答案】3.8498%氯酸钾、氯化钾、二氧化锰
(2)列式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准确到0。1%)
【答案】(1)11.6(2)19.6%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1)20.0g菱铁矿中FeCO3的质量为20g-8.4g=11.6g.(2)解∶设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FeCO3+H2SO4=FeSO4+CO2↑+H2O
设3.0g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2.5g
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为2.5g:(3.0g-2.5g)=5:1。
(3)由于第三组混合物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所以第四组比第三组多溶解了12.0g-9.0g=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钙,3.0g混合物中的氯化钙质量为3.0g× =0.5g,所以a=105.0+0.5=105.5;
【答案】混合物Mg+H2SO4=MgSO4+H2↑220%0.2g
【解析】
【分析】
根据镁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合金是由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详解】
(1)合金属于混合物,所以铜镁合金属于混合物。
(2)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是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
(2)[查阅资料]
H2C2O4 CO↑+CO2↑+H2O,该反应为固体和液体反应,需要加热,
①若小颖同学选用草酸来制取CO,其发生装置她应选择B。
故填:B;
[定量实验]
②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装置C的大玻璃管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故填: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③上述实验方案中混合气体→D→C→E→H,应该装置D前连接装置一个装置E,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 H2SO4= Na2SO4+ H2O + CO2↑中Na2CO3与CO2的质量关系,可求出所加的Na2CO3固体质量,进而算出溶液A的质量
设②中加入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x =10.6 g
m(溶液A) =100g + 10.6 g – 4.4 g =106.2 g
8.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是炼铁的原料。现取20.0g菱铁矿,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测得固体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FeCO3+H2SO4=FeSO4+CO2↑+H2O
②菱铁矿中杂质不参加反应,且难溶于水。
请计算:
(1)20.0g菱铁矿中FeCO3的质量为g。
【解析】
【分析】
【详解】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4.8g÷ =10.6g;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2.6g×100%≈84.1%;
(2)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3g÷(137g+4.4g-12.6g)×100%≈5.7%
3.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含有Na2SO4杂质的Na2CO3固体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解析】
【详解】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过程中,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发生改变,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生成了氧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加热t1、t2时,反应还没有停止,加热t3、t4后反应已经结束,根据质量守恒可知生成氧气的总质量=10g+1g-7.16g=3.84g;
(2)解: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x=9.8g
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100%=98%
答:样品中氯酸钾纯度是98%。
(3)加热t1时,氯酸钾还没有完全分解,氯酸钾有剩余,氯酸钾分解产生了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剩余固体中除杂质外还含有的物质为氯酸钾、氯化钾、二氧化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