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不含答案)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不含答案)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不含答案)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晚清世界历史教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

晚晴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B.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4.以下有关“预备立宪”的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sss体制的转变B.实际上是“中体西用”政治上的体现c.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D.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提出的改革目标5.“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这段歌词反映出A.强化君权B.赞同立宪c.抵制立宪D.呼唤革命6.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

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7.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

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

作者认为戊戌政变A.维护了民族独立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8.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9.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10.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

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

”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11.目前全国共有翼王纪念亭台五座,分布于广西、四川、江西、重庆等省市。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12.最能说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迫切性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已相继成立B.帝国主义侵略不断深入c.各革命团体力量分散,起义先后失败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1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所以能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其前提条件有:①都主张以革命暴力驱逐列强出中国;②孙中山享有崇高威望;③都要求用暴力推翻清王朝;④都有联合斗争的愿望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③1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A.成立的时间最早B.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人了一个新阶段D.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15.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16.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

”该诗是为了纪念A.百日维新B.武昌起义c.辛亥革命D.保路运动17.“黎元洪虽无革命思想,然党人以同属汉族,终必表同情于革命”。

(革命党人)一进将其拥上都督的宝座。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排满兴汉”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B.客观上有利于稳定军心,统驭全局c.黎元洪将向革命立场转化D.革命高潮隐含严重危机18.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这反映出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19.近日,一位在中国的(20世纪上半期)美国游客给家人的信被发现,信中说:“您不用担心我,我们受到的保护很好,叛乱者肯定会胜利,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所有的士兵都正在变成叛乱者。

我很幸运能目睹一场真正的战争。

”信中“真正的战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黄花岗起义c.武昌起义D.秋收起义20.“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

”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A.1898年B.1911年c.1919年D.1927年21.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2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这段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步伐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23.“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sss的相同点①都反对专制②都倡导主权在民③都强调直接民权④都强调权力制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4.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

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25.孙中山说:“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

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

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

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

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材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A.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度B.建立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主张民族独立26.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2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间,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2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开启了中国现代化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29.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

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0.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解放战争31.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