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 doc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 doc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27、7·8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

举一隅(隅:音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识记名句)【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2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29、7·25 子以四教: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

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介词,用)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末,无、没有。

由,途径,路径。

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2、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33、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韩愈《师说》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说能者为师。

3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

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

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

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

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35、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依照)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

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读解】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

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

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

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高考北京卷就曾以“规则”为话题。

36、孟子曰:“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

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读解】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

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取这种“不屑之教”的老手。

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

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不同于放任不管)。

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

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3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读解】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见本篇13·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