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案剖析

六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案剖析

2.了解诗的大意。
二、学习古诗。
1.师范读文章内容。
2.学生自读,排除字词障碍。
3.师生共同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学生根据意思自读文章。
5.小组内练习朗读。
6.男女生比赛读。
7.评比指导朗读。
活动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白莲花的冰清玉洁及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
淮中晚泊犊头浪淘沙(宋)苏舜钦
第(14)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作者苏舜钦。
2.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导入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二、学习古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二、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活动
总结
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木兰诗
第(4)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诗中的主人公。
2.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情境引入: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13
记承天寺夜游蝶恋花水调歌头(宋)苏轼
14
淮中晚泊犊头浪淘沙(宋)苏舜钦
15
醉花阴(宋)李清照
16
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论语》第十则:修身做人
第(1)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论语》第十则的内容,能够熟练的朗读,并背诵。
2、了解作者孔子。




1、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
3.问月抒怀作者在这首词里是不是仅仅只是在“怀子由”呢?
活动
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
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3、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活动
总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霜月(唐)李商隐
第(7)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作者。
2.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被埋没。表现了诗人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过华清宫峨眉山月歌
第(6)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作者杜牧。
2.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好,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们认为哪几个朝代比较繁荣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过华清宫》探讨盛唐衰败的原因和感受唐诗的魅力。
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三、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4、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活动
总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虞美人【唐】李煜
达更加沉重。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第(12)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作者范仲淹。
2.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名楼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课件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
活动
总结
积累并背诵韦应物的故事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第(9)周
活动
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导入课文: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2.背默第一、二段。
活动
总结
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蝶恋花水调歌头
第(13)周
活动
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一、导入:我们学习过很多赞美月,描写月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文豪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吧,去领略他的中秋情怀。
二、整体感知——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三、分析鉴赏——品读
师:刚才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已经感受到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字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于筵席上赠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1、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2、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3、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1.师范读文章内容。
2.学生自读,排除字词障碍。
3师生共同了解《入则孝》的大概意思。
4.学生根据意思自读文章。
5小组内练习朗读。
6.男女生比赛读。
7.评比指导朗读。
活动
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蒹葭《诗经》
第(3)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激趣引入。
二、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三、研习课文
(一)、写作背景
(二)、作者生平
(三)、诗文串讲: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为何以“长安回望”开篇?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交流
四、小组互动
五、自由背诵课文
活动
总结
1、你有哪些收获?
2、积累并背诵【论语八则】。
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入则孝
第(2)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作者。
2、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并背诵。




一、激趣引入。
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2.了解诗词大意。
二、学习《入则孝》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应注意节奏。
2、思考以下问题。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翻译课文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熟记第一、二段词语解释或用法
校本课程教案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六)年组(下)学期
进度表
周次
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