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例题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例题2、(2006· 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 是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应天:1368年明太祖攻占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以应天为南京。南京在历史上 的名称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 。
明太祖朱元璋是怎样化解这两大矛盾, 加强皇权的?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 在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权 分六部。 • 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分 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中央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行政) (监察)
三司
(军政)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六部长官直接听 命于皇帝
阅读教材引言故事及下面的材料 ,思考:为什么要废除丞相?
•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朝廷设上、次 二相,总理百僚……之后,……乱自秦起 ,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皆 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命之,往往病及国 君…… •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 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 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 责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皇帝个人信任
决策、行政权 侍从咨询为主帝意愿 议(选拔任命) 决定(信任)
制约皇权
强化皇权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1.有人说明朝从来没有设立过丞相,你是否同 意?为什么?
2.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君 主专制? 3.1380年是朱元璋最纠结的一年,因为他既开 心又闹心,你们认为这一年使他最开心的是什 么,让他闹心的又是什么? 4.内阁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职能是 什么?内阁拥有最后的决策权吗?
回顾:满洲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
后金 清 清军入关
(1644年)
时间(1616年) (1636年) 人物 努尔哈赤 皇太极 都城 赫图阿拉
顺治
北京
沈阳(盛京)
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清初“一国两制”的中枢机构
1、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祖制——议 政王大臣会议。 2、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皇权受到限制。
思考: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 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 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 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 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一: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 , ……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其事既轻,……
原因:
(1)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宰相职权扩 大; (3)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4)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 皇权不稳的教训
宰相制度废除的结果: 材料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 外诸司奏事札达 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 (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 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 制进一步加强; 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 ( 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清 代 的 批 红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O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侍 从 顾 问 明太祖
X(时期)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内阁首辅严嵩和张居正故事
• 材料一:严嵩,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二十年把持 内阁的首辅,嘉靖皇帝曾把所有朝政事务都由严 嵩所管理。后来反严嵩最激烈的杨继盛,上书控 诉罪状,诸如:“无丞相名,而有丞相权,天下 知有嵩,不知有陛下。” • 材料二:张居正,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他屹立 于大明帝国的权力之颠,左右大明政局达十年之 久。他的口头禅“我非相,乃摄(摄政)也”。 在万历皇帝支持下进行了全方位而又卓有成效的 改革,营造了明朝后期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3)内阁制应运而生。
材料二: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请思考: 两汉、隋唐 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 朝礼仪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汉—唐
宋代
明—清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 益激化;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 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其中,以刘 福通和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势力最大。
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的又一位 成功夺取统治地位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 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曾出家当和尚,后 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子兴死后,他成 为这支红巾军的领袖。朱元璋注意招揽人 才,吸收李善长、刘基、朱升等知识分子 充当谋士。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 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同年,攻占大都,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每 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昭梿《啸亭杂录》
皇 太 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
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
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 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
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
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