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设想

班级管理设想

我的班级管理设想
内容摘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可靠保障。

经过9周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培训,我认识到班主任除了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之外,还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班级管理策略。

本文从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分别在人性化、激励机制、心理辅导三个方面探讨了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关键词:管理策略人性化激励机制心理辅导
一、人性化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人作为知识、智慧的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

人性化管理———一种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

考察现行的班级管理,大都重“管”轻“理”、重“他律”轻“自律”,仍停留于“行为规范的养成”层面,特别注重学生“社会人”的属性,而忽视学生的“自然人”的本质属性培养。

因而,教育“现代”学生,必须更注重人性化。

(一)自主管理人性化
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向善”动力莫过于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之际,因此,要实现自主管理就必须尊重人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强调自主、自觉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和创造力,将其升华为人的存在价值。

在班级管理中,我将特别重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榜样和辐射作用。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有重要影响的人,其本身的道德行为对全体学生的影响超过一般学生的影响。

因此,提高学生干部本身的道德行为水平,是改善班级社会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二)对待问题学生人性化
我们的中学性质是办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学校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的,不是办淘汰教育,不是办选拔教育,而是办普及教育。

这就决定了将来我们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做到培优,更要把转化后进生摆在重要的位置。

对每一个班级来说,后进生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后进生,不只是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指品行上。

从微观上来看,单就一个班级而言,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好了,优等生会更突出,中等生会更多加入到优等生行列。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分析问题,因势利导。

组织班干部对问题学生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通过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交流,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或通过学生干部传话,把表扬和肯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问题学生,使他们增强自信,不断进步。

应将“问题学生”看作是“潜能生”,给他们以自尊、自信,赋予其自强的意志。

(三)师生交往人性化
任何循循善诱、尽心竭力、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都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交往来实现。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抱有信心、给予厚望,真真切切地热爱学生。

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帮助
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让学生的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用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拳拳的爱心,并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棒”等激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在“期待”的沐浴下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体验,真切地感悟到价值体现。

同时,教师在非语言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微笑、点头、注视、欣赏和肯定的目光,学生通过这种直接的视觉感知,就会将教师的意志内化,并最终转化成教师期待的行为来回报教师。

二、激励机制管理策略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构建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管理思想。

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实践是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在激励机制的诱导下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标激励
目标是指人们期望达到的某种境地或标准,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规范、激励、修正等功能。

班集体以目标行为管理活动为指南,以实现目标的成效作为评价依据。

一个集体没有目标就等于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形不成凝聚力。

为此,每学期开学时,我作为班主任会引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奋斗目标和各自的实施方案,然后在全班范围内组织讨论,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形成全体认可的班集体目标,并张贴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时时对照,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起到强大的心理凝聚和行为激励作用。

(二)责任激励
集体成员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集体管理工作,能有效激励与促进各成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根据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班干部轮值制”,把全班学生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班级管理,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项工作,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平等发展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满足他们独立自主的心理,为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荣誉激励
及时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予以肯定、奖励,如根据日常行为量化的得分情况,每周评出四名“规范之星”、一个“规范小组”;根据技能成绩,每月设立“勤奋奖”和“技术能手奖”;根据班级日常管理结果,评出“优秀管理组”及“优秀管理个人”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获得荣誉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并真诚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以此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班级目标的实现。

(四)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事实上,每个学生同样需要激励。

班主任只有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支持和帮助,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班主任要想使班级的后进生进步,就要随时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把握其思想动向和感情基础,抓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最敏感的神经,理解和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心理辅导管理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
理疾病,更是一种各方面都良好的状态。

心理辅导关系,是指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够给予帮助的人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互信的人际关系。

心理辅导的班级管理策略就是把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实践之中,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实施健全的心理周记制度。

通过心理周记这样一种形式,我们可以挖掘出学生们打架、逃学、考试作弊等棘手事件和嫉妒、自傲等品德偏差的心理原因并对症下药,有利于班主任解决一些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深人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过去经历和家庭环境,并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促进了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

(二)融心理辅导技巧于谈话教育之中。

我们都知道,个别谈话中,传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很难见效。

如果在谈话教育中融入心理辅导技巧,就会容易走近学生的心灵。

如有位同学考试作弊.你这样开始谈话:“你今天把小纸条放在桌子上,老师想一定是有原因的,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就可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盘托出.这就容易发现问题的根源,便于因势利导,但是如果用指责的口气“你为什么作弊?”开场.其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当学生犯错误时,说一句‘.你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当学生遇到难处时,道一声“要是我也会和你一样……”这种表达理解的辅导技巧应用在日常的谈话教育中.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有机结合。

主题班会的很多教育内容是属于德育范畴的,但运用一般的活动方式常常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而融心理辅导于主题班会后,其教育效果明显增强,有时还能产生独特的德育功效。

(四)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处理偶发事件和棘手问题。

处理偶发事件和棘手间题时.有意识地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原理,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代表事件”:当时有一课代表“民怨沸腾”,纷纷要求撤换一在这种情况下,任课老师对全班同学作了一次‘“角色换位”的心理辅导:先让大家讨论课代表的优点、缺点(本人回避),同学们指出缺点后一致公认了课代表的优点:责任心强。

接着问“如果你们是课代表,老师撤了你的职,心里感受如何?”“承受不了。

”“那么大家愿不愿意给她一次改正的机会?……”这件事最终解决得十分圆满,课代表也深刻地认识并彻底改正了自己的不足,其他同学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可见,处理偶发事件和棘手问题时的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将会从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心理辅导三个方面着手,并将其作为班级管理理念,把培养学生个性、能力作为班级管理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最终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与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