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大纲要求
要求
内容
掌握 熟悉 了解
1、临床表现* 2、诊断* 3、鉴别诊断*
1、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 2、抢救治疗措施*
1、实验室检查 2、预防
学时
2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引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易感染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世界卫 生组织(WHO)目前估计,全世界每年乙脑发病大约5万例, 其中约1/3的病例死亡,20%-40%的患者留有心理改变和神 经麻痹等严重后遗症,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的瘟疫”。由 于极其严重的后遗症,和不断增加的新增病例,使得乙脑 病毒成为目前世界上引起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引 起严重的经济疾病负担。乙脑在热带地区四季都可发病, 6到10月是温带地区每年的发病高峰时间。虽然乙脑主要 在亚洲各国家和区域流行,但是目前其流行区域巳超过了 20个国家和地。目前乙脑流行地区不断扩大,乙脑的危害 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乙脑患者MRI示脑实质病变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浸润 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临床表现 分为4期: • 1.初期 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上升至39℃40℃,伴有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 ,易误认为上感,少数出现精神淡漠和颈强直。
概述
•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 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 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呼吸衰 竭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体征 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第2周后很少出现新的神经系统表 现。 如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 脑膜刺激征,小儿前囟隆起, 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等。
6)循环衰竭 少见。常与呼衰同时出现。
• 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 、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流行。农村高于城市。在热带 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亚热带和温带有明显季节性,7、8、 9月为高峰,这与蚊虫繁殖、气温、雨量有关。本病呈高 度散发,集中发病少。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不明显

病程 后遗症
1周

普通型 39℃ -40℃ 嗜睡
浅昏迷
重型 39℃ -40℃ 昏迷
病原学
病原学
• 乙脑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能在乳鼠脑 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中生长繁殖 。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猪、 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成为传染源。当人不是 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最高,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临床表现
• 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日趋好转,患者一般 在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如半年后仍不能恢复,称为后遗 症。
• 后遗症期 约5-20%重型乙脑患者遗留后遗症。 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痴呆等。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型别 体温 神智 抽搐
轻型 38℃-39℃ 清楚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理征
• 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 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病原学
• 乙脑病毒 属虫媒病毒(arborivus)乙组的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直径 40-50nm,呈球形,有包膜。 单股正链RNA病毒,含10976碱基对,RNA包被于单股多肽 的核衣壳蛋白中,组成病毒颗粒的核心。 包膜中镶嵌有糖基化蛋白(E 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M 蛋白)。







血流


病毒血症


通过血脑屏障
致脑炎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损伤机制 1.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作用;细胞凋亡;脂质 过氧化。 2.免疫损伤,免疫反应的强烈与病情的轻重及预 后相关。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病理解剖 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灰质,但以大脑皮层及基底核、视丘最为严重, 脊髓的病变最轻。肉眼可见软脑膜充血、水肿、 出血,镜检可出现以下病变: 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2.软化灶形成。 3.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4.胶质细胞增生。
• 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都能传播 本病,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 越冬,经卵传代,因此蚊虫也是长期储存宿主,被感染的 候鸟蝙蝠等也是乙脑病毒越冬宿主。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 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 之比1: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病例主要 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婴儿可从母 体获得保护性抗体,成人因隐型感染获得免疫力。
• 2.极期 病程第4-6天,初期症状加)高热 T达40℃ ,一般持续4-10天 ,重者达3周以上,发 热越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神志不 清最早见于发病第1-2天,但多发生在第3-8天,通常持续1 周,重者达1月以上,昏迷的深浅、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 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
3)惊厥和抽搐 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表现为 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颈项 痉挛,重者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伴 有意识障碍,长时间抽搐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 甚至呼吸暂停。
临床表现
4)呼吸衰竭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于脑实质炎症、 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其 中以脑实质病变,尤其是延髓呼吸中枢病变为主要原因。 因脊髓病变导致呼吸肌瘫痪可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