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同步备课学案中图选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同步备课学案中图选修3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学习目标定位] 结合实例,理解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欣赏旅游景观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获取①美感的过程,就是②审美感受的过程。

一、了解景观特点对于旅游者来说,事先对所要游览景观的了解越多,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③体验也越多。

尤其是有些④人文景观。

二、精选观赏点位观赏点位包括观赏的⑤位置、角度、距离等。

1.即使同一景象,因观赏位置和角度的不同,造成视野范围、纵深层次的差别,也就产生⑥不同的美感。

2.观赏者与观赏对象之间需要一定空间上的⑦距离。

三、把握观赏时机1.就观赏对象而言,各自然胜景都有其⑧最佳观赏时间。

2.观赏变换不定的景观要把握住⑨恰当的时机。

3.许多观赏对象只有在⑩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才会出现或者才最为典型。

4.一些景观只有在某些条件相宜时才会出现。

思考1.要注意从哪些方面把握最佳观赏时机?答案一年中的季节变化,一日之内的时间、天气变化,以及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象。

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在观赏人文旅游景观过程中,每个人被激发出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各不相同,这与每个人对旅游景观的⑪历史文化地位的了解有关。

五、提高审美素质1.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⑫情趣和审美⑬能力。

2.审美能力包括感受力、⑭理解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

思考2.为什么欣赏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答案个人的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

探究点一 精选观赏点位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二所示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

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______地。

(2)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美感,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 (2)选择观赏位置(距离或角度或观赏点) 反思归纳 选择观赏位置(1)距离⎩⎪⎨⎪⎧ 远观峰峦近观峡谷、幽洞、一线天适当距离仰观瀑布(2)角度⎩⎪⎨⎪⎧ 较小的湖沼池塘:低临水面的亭、榭、廊、阁观赏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 上俯览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观赏(3)动态:对山水有机结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迁移应用1 西湖美景名扬天下,观赏西湖的最佳位置是( )A .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B .低临水面C.适当距离仰视D.适当距离远眺答案 B解析西湖是一个比较小的湖泊,观水景地点不宜太高、太远,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等处观赏即可尽收美景。

探究点二把握观赏时机探究活动英国人汤姆想到中国旅游,但不知何时旅行最好。

当地旅行社向汤姆提供了一幅“中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季节与纬度关系图”,帮助汤姆确定旅游的时间。

读图,回答(1)~(4)题。

(1)从欣赏南、北方山水风景的角度考虑,汤姆应选择的季节是________。

(2)从感受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的角度考虑,汤姆应选择的季节是________。

(3)在30°N附近,欣赏季节变短的原因是( )A.纬度低 B.地势高 C.雨季长 D.气温高(4)汤姆若想观赏松花江雾凇要把握________。

答案(1)夏季(2)冬季(3)B (4)观赏时机反思归纳把握观赏时机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清明踏春、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观腊梅;杭州西湖——春季最好(那时桃花盛开,嫩柳披金,苏堤白堤,桃柳间杂,美不胜收);北京西山观红叶——金秋时节最佳;“冰城”哈尔滨——冬季;松花江、太阳岛——夏季;海南岛——每年的11月前后(气候犹如春末夏初);黄山、庐山——夏季观赏(因为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富于变化,且兼收避暑之效)随气象和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日出、落霞之美;溪泉的水汽蒸腾,林间的浓绿欲滴,山石的云雾缭绕,奇峰的霞光照耀——朝暮观赏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浙江的钱塘江大潮——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四川峨眉山的佛光——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出现;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塑,以表达膜拜或宗教虔诚。

下图为“三大石窟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观赏石窟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莫高窟附近的胡杨林,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至此游览。

要观赏至纯至美、层林尽染的金色胡杨之美和夕阳霞光,应注意什么?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2)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

原因是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解析第(1)题,莫高窟的雕塑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型菩萨,要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充分了解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地观赏,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用丰富的内心情感,以情观景去领悟佛教文化。

第(2)题,要把握观赏时机。

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在欣赏景观时要选择一个( )A.最佳时间B.最佳位置C.最佳心情D.最佳天气答案 B解析诗的含义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观赏庐山,会得到不同的观赏效果。

2.观察下图中的四种自然景观,要取得四种景观的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的原则依次是( )A.选择特定地点、雨过天晴时、乘船、仰观B.远眺、仰观、低临水面、俯瞰仰观C.选择特定地点、远眺、雨过天晴时、仰观D.仰观、远眺、乘船、选择特定地点答案 A解析观赏景观时,选择适当位置是很重要的。

四幅图分别是地貌的天然造型、云海景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应该选择的观赏方式分别为选择特定地点、雨过天晴时、乘船、仰观。

3.有关旅游景观欣赏时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景观最宜秋季观赏B.阴天是观赏黄山云海的最佳时机C.钱塘江大潮最佳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日D.青海湖的候鸟宜在七月份观赏答案 C解析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因此游览时需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最佳,既能观赏到云海,又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把握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观钱塘潮和青海湖五月份观候鸟等。

4.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完成下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答案 C解析该诗的译文如下: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万壑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菊初黄”只是视觉感受到的景象,并没有听觉,故排除A、B项。

材料中点明了该诗写作的地点是陕西,“万壑”是指黄土沟壑,故乙对。

因村桥似故乡而吟余惆怅,这是因景生情,故丁对。

5.下列关于审美素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B.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可以在旅游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审美感受C.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的接受和判断能力D.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意境的开拓和创设方面答案 C解析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

其中审美感受力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的接受和判断能力。

6.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下列旅游景观应如何欣赏,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置身其中近观的是________。

(填A、B、C、D代号,下同)(2)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的是________。

(3)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选择适当的天气的是______;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的是______。

答案(1)D (2)B (3)C A解析不同景观有不同的欣赏要求,观赏钱塘江大潮要选择高潮位和东南风盛行时可达到最佳效果;黄果树瀑布宜选择适当距离仰视,感受其自然美;松花江雾凇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一线天需置身其中,方可体验其奇观。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

据此回答1~2题。

1.对望夫石的观赏应( )A.置身其中观赏B.在特定位置观赏C.在高处俯瞰D.适当距离仰观2.诗人在游览该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欣赏该景观时( )A.把握观赏时机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C.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D.精选观赏点位答案 1.B 2.B解析“望夫石”属地貌的酷似造型,应在特定位置观赏。

观景时写出美妙的诗篇说明诗人用丰富的内心情感深入感悟自然的美,即以情观景。

3.“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欣赏旅游景观追求的境界是( ) A.把握时机B.抓住景观的特点C.以情观景D.选择观赏位置答案 C解析“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只有带着一定感情观赏才能有此境界。

读甲、乙两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4.欲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应做到( )①甲,宜在适当的距离仰视②乙,应在特定位置观赏③均宜在适当的距离内平视④均应选择特定的位置观赏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反映了此类景观欣赏时( )①宜动态欣赏②把握好观赏时机③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境④抓住景观特点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4.A 5.C解析第4题,观赏瀑布,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地貌的天然造型,只有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感知其形象。

第5题,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方能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