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蔡伟1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辨析及其意义

蔡伟1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辨析及其意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 第12卷 第20期(半月刊)药物与临床药物警戒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的英文名称是Pharmacovigilance。

对于我国广大药学工作者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某些学者认为,药物警戒不过是一种概念,它必须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来实现。

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深入开展之际,又提出药物警戒,是无意义的重复工作。

诸如此类等等。

笔者针对这种观念,对药物警戒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进行介绍和剖析,以期使得广大药学工作者对药物警戒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相互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对药物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

1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的概念1.1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1960年前后,西方国家出现的“反应停事件”是世界上一次影响非常大的药害事件。

这一事件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普遍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Adverse DrugsReactions Monitoring,简称ADRM)就是对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进行的监测,这种监测一般是在药物上市后进行的。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指出,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出现的,同时,指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这就排除了无意的或故意的超剂量无用、药物滥用以及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等情况。

这样的定义,一方面明确了药物不良反应的范围,便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而另一方面,大大缩小了对药物安全性监测的范围。

1.2 药物警戒的概念与药物安全监测概念相关的另一重要概念就是药物警戒。

1974年,法国科学家提出药物警戒这一概念。

1992年,法国药物流行病学家Begaud正式给出了药物警戒的明确的释义:防止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所有方法不应仅仅限于针对上市后的药品,不应该包括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甚至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

药物警戒可以借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使用动物模型去摸清不良反应的机制,在对不良反应定下准确的归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制定决定,包括临床上选择准确的治疗方案,药监部门可据此确定是否许可该药品进行上市,并对上市后的安全性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此后,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据此近一步完善了有关药物警戒的定义:药物警戒是有关药物不良作用的检出、评估、掌握、防范以及任何其他药物相关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辨析及其意义蔡 伟1 纪冬霞2 赵 贤21东台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苏东台 224200 2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9摘 要 目的 促进我国药物警戒工作的开展。

方法 对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比较,并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结果 药物警戒工作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紧密联合。

药物警戒工作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该重视药物警戒工作。

关键词 药物警戒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The Distinction of Pharmacovigilance with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CAI Wei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pharmaovigilance in China. Methods Compare the concept ofpharmacovigilance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 and analysis their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Conclusions Pharmacovigilance is related closely with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It is thetendency to launch pharmacovigilance. Our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harmacovigilance.Key words Pharmacovigilance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mitoring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245(2006)20-0048-0348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 第12卷 第20期(半月刊)药物与临床问题的科学与活动,它不仅与药物治疗学、临床或临床前药理学、免疫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相关,而且还与社会学相关。

这一定义说明,药物警戒贯穿于药物发展的始终,即从药物的研究设计就开始着手。

在药物上市前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试验的方式,也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毒理等方式发现药物的安全问题。

然而,由于上市前研究有限的病例数及试验时间,严格的病例入选标准,临床试验研究有定局限性:难于发现罕见的、尤其是剂量无关药物不良反应。

而且,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中要求的一般健康的受试者,这样导致被排除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反而可能是高危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人群。

因此,药物上市后监测(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PMS)工作的开展尤显重要。

此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性的,在临床治疗条件下而不是在严格的试验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难以控制混杂因素,因此观察性数据往往比试验性数据质量差,在PMS阶段药物警戒一个重要挑战就在于如何收集、分析上市后的药物的观察性数据,并得出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药物警戒涵括了药物从研发直到上市使用的整个过程,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仅仅是指药品上市前提下的监测。

最近,根据WHO的指南性文件,药物警戒涉及的监管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草药、药物和辅助用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以及疫苗等几大方面。

药物警戒的指出,扩展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内涵。

2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之间关系辨析首先,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最主要的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

正式由于这种相似之处,使得部分药学工作者错误的认为,药物警戒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一样的,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重复的。

而事实上,药物警戒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我们可以简要分析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 由药物警戒的定义可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药物警戒中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但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不等于药物警戒。

药物警戒工作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它问题。

从监测对象上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对象是质量合格的药品,而药物警戒涉及到除质量合格药品之外的其他药品,如低于法定标准的药品,药物与化合物、药物及食物的相互作用等等。

从工作内容上来看,药物警戒工作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例如,用药失误;缺乏疗效的报告;药品用于无充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症;急性与慢性中毒病例报告;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价;药物滥用与误用。

其中最基础的有:探讨可疑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和假设因果关系的形成;围绕药物不良反应所包含的所有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假设的确定或推翻,更需周详分析),估计危险度的大小以及是否有易感染者存在;在治疗中思考利弊问题的可能转变;医务工作者在有用的方法和可能的规则行为中和患者交流信息;结果评估。

第二,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与药物警戒工作本质的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一种药物不良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监测方面,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手段。

而药物警戒则是积极主动的开展药物安全性相关的各项评价工作。

药物警戒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近一步完善,也是药学监测更前沿的工作。

警戒就是要使医务工作者对严重不良反应更敏感,从而更迅速地采取有力的措施。

药物警戒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近一步完善,也是药学测更前沿的工作。

警戒就是要使医务工作者对严重不良反应更敏感,从而更迅速地采取有力的措施。

药物警戒提出之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起着药物警戒作用。

药物警戒是人们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之后,对药物安全性日益认识和重视,进而提出的比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定义。

3 药物警戒工作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如果说红绿灯、斑马线是交通警戒标志,大江大河中的水位线是防汛的警戒标志,那么可以说,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及其评价应用是为确保药物的安全性设立警戒线。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确保公众用药的安全。

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试点工作。

此后卫生部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1998年3月,我国正式加入了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并成为第68个成员国。

1998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以后,组建了专业技术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增加了人员并加大了经费投入,使得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截止到2002年12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加上解放军ADR监测中心,共有32个省级ADR监测中心,并且5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成立了本地区的二级ADR监测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体系框架全部建成。

其间,于2001年建成覆盖全国的国家ADR监测信息网络系统,这为中国的ADR监测工作提供了现49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 第12卷 第20期(半月刊)药物与临床代化的管理手段。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警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ADR监测所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开展药物警戒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是,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药品安全性的监测工作应不仅仅止步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上,而是应该向着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后,提出并发物预警信息,指导公众用药,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警戒的目的是:①评估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以促进其安全、合理及有效地应用;②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③教育、告知病人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增进涉及用药的公众健康与安全。

药物警戒从用药者安全出发,发现、评估、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要求有疑点就上报,不论药品的质量、用法、用量正常与否,更多的重视以综合分析方法探讨因果关系,容易被广大报告者接受。

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应该包括:早期发现迄今为止未知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上升的问题,确认药物不良反应危险因素与可能机制,定量测算用药效益风险比并加以分析发布改善药品处方及监管的必要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