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讲朦胧诗及其叙述

第十二讲朦胧诗及其叙述


顾城的诗作:
《生命幻想曲》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北岛与舒婷的比较:


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而 北岛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 舒婷的诗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但所表现的现代主义特 点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引桥”,而且表现表现出 更加内向的趋势,更加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而北岛是当 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锋,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 不同的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满艺 术魅力的人格力量,形成“凝重奇峭”的风格。 舒婷是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 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北岛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自觉地把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作为一个双重的精神十字架北 在自己身上。
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 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
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 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 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 学创作的探索者。
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 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 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 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 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 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 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 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
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 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 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 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 的现代主义特点。 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舒婷的诗作
《致大海》
《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四、朦胧诗的特点:


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 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 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 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 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 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 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北岛简介
原名赵开振,1949 年生于北京,1968 年中学毕业后,进 北京一个建筑公司 当工人。后曾在两 家杂志社当编辑, 然后辞职做“自由 撰稿人”,80年代 末出国定居。
主要诗集:
《北岛诗选》 《太阳城札记》 《在天涯》
《零度以上的风 景》
(这些诗作大多在海 外出版。)
北岛的诗作特点:
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 活中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 很大的影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 “四人帮”的专政机构枪决,二是他 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童遇难,这不仅 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的观察,也 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有了省 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 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 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 力。
海子的作品
5、“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
否定朦胧诗。
变异和反动朦胧诗与“后朦胧”诗:反英雄、
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 等。 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 审美意识的变异。 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
有关大雁塔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下面的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1964年生于安微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 诗歌创作。1983年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 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4、海子的创作特点: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 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 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 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 神焦虑。海子的创作在风格上与舒婷有相似 之处,就是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 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精神气 质上则接近北岛,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
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 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 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 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 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 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 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 美好幻境。
第十二讲 朦胧诗及其叙述
学习目标
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
展结果 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意义 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 们的异同 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
什么是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
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
寂 的时城闽屿舒 寞 心代待西长 婷 灵 的 业 山 大 。 ,灰,区。出 她暗做插一生 在与过队九于 那个各落六福 时人种户九建 充的各,年泉 满不样一中州 了幸的九学, 被,临七毕在 遗刺时二业厦 弃痛工年后门 的她。回到鼓 浪
舒婷诗作的特点:
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 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
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 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 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 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 信未来。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 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 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 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 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 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 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 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 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 “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 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 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 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 案,这是不好的。”
对这些打破传统 格局的诗,支持者也 层出不穷。

在主情的诗 歌创作中,强烈 的个人情感被社 会、集体的本质 取代;诗歌独特 的含蓄、暗示、 暧昧等美学因素 被怱略、被消解。
放 声 歌 唱
自 己 的 志 愿
贺 敬 之
郭 小 川
二、朦胧诗的出现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 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 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 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 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 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 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 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03.1考点提示
公刘发表于1979年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星星》
上的“读后感”《新的课题》,主要是谈论 的诗。 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 》共同举办的 “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被看作是“朦胧 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从1980年到1985年,有三篇为朦胧诗呐喊助威的著 名文章,第一篇是 的《在新的顺起面前》。 最先在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章”的文学史著 作是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 》。
《在新的崛
起面前》
谢冕
《光明日报》 1980年5月7日
谢冕主张要用宽容 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 “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 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 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 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 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 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 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 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 过‘五四’那种自由的, 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五、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朦胧诗
江河、杨炼 的史诗
新生代
后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
1、朦胧诗的变异之一:史诗 江河的史诗代表作:《太阳 和他的反光》 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半 坡》、《敦煌》、《西藏》
2、朦胧诗变异之二:新生代
“后朦胧”诗人,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
西川等为代表
“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杨黎、李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 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 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 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 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未来》
郭路生(食指) (节选)
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 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 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 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 信未来。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 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 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 城。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有如下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