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质量管理史2

中国质量管理史2

郎志正:中国质量管理史2009-04-22 20:53郎志正:基础一天天夯实郎志正,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质量和标准化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作为质量管理专家,他在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服务领域的质量管理探索、大质量概念的系统阐述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与贡献,同时,作为国务院参事,他在质量改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推行、发展、不断深入人心的30年,在质量管理专家郎志正教授的眼中,这是一个曲折却颇有成效的过程,因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成熟,全面质量管理携中国特色,用全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在推动着经济发展的同时,更给人们留下了一系列宝贵的思考方式,并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这些理念和方法如同一棵棵树苗,枝干日益强壮,枝叶逐渐繁茂,形成了一片片绿荫,不仅美化着环境,也为人们提供着新的动力。

全新的理念郎教授介绍说,质量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上世纪7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被引入中国,为中国质量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为它的推行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一套管理模式,这套模式从计划经济出发,用计划来下达产品的生产产量、产值,对质量的管理体现在对产品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上,这样的质量管理方式,就是“事后检验”模式。

我在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时,在企业看到的就是这种模式,它着重于在最终产品形成后如何去检查,剔除不合格品,把合格品推到市场。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它有好的方面,因为确实起到了质量把关的作用,但是产品质量不是从用户顾客出发,厂家生产什么顾客就得买什么。

而全面质量管理则完全不同。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自美国人费根堡姆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后,随着在各国的传播和实践,得到了不断深化。

除了成就突出的日本,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在广泛的传播中,将新的理念带给了各个行业。

这包括:满足用户要求,看顾客需要什么;重视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质量工作,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承担质量职能;全过程管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说话。

郎教授强调,全面质量管理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质量工作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教育培训在质量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它还提供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即PDCA(计划、事实、检查、处置)循环。

新的理念推动了中国整个质量工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中国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例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出了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并提出了“一次成功、系统管理、预防为主、实行法治”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军工行业的质量体系建设,在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与国际接轨。

科学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的推行,也是一次全国的数据统计方法大普及,让大家懂得了怎样用数据说话,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给了人们一个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形成了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说到科学,郎教授说,PDCA这种科学程序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给我们的整个产业界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所以深入人心,影响面非常广。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从策划开始,产品质量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首先设计出来的,如果不能满足顾客要求,就不是市场所需要的。

只有先策划,才能开始实施。

同时,一定要检查,看设计和制造有什么问题,然后提出改进的方向,把不合格的部分消灭掉。

我们后来的质量管理模式都延续着这一思路。

例如ISO9000模式、卓越绩效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给了以后的模式非常好的基础。

ISO9000模式将计划更好地落实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卓越绩效模式更突出战略、过程和结果、社会责任。

但企业在推行过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后,再推行后两种模式时会更加容易。

”有效的改进全面质量管理推行的30年,也是QC小组活动的30年,郎教授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组织上提供了一个改进的方式,即QC小组。

它从日本开始兴起,到中国有了很大发展,直到现在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经济效益,而更在于提高人员素质。

“按我的理解,QC小组更重要的是让全员参与,特别是在基层,通过活动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我,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

当然,同时也取得了很多的效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提高了产品质量。

”作为第二届全国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委员会主任,郎教授说,他印象深刻的是1991年,中国质协提出了QC小组活动要面向现场、重在参与,倡导实施“小、实、活、新”的原则,即提倡小课题、小项目;活动要求实、务实、扎实;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理论、实践要创新。

这些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此外,在北京召开的第8次QC小组会议上,邀请了来自当时苏联等国的许多专家,以及台湾、香港的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以后形成了这种多方参与的传统,并在每次会议上都有一个主题。

他认为,在中国,QC小组有几个特点给质量工作带来了积极作用:重参与精神;重思路清晰;重过程活动;重方法实用;重成员作用;重成果实效。

得益于教育伴随着不断的讲座、学习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潮。

“学习一直是全面质量管理坚持的东西,人们整个思想、理念的转变也得益于教育。

”郎教授说,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管理者,包括各行业的具体操作者,在新的理念下形成了新的认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我最欣慰的是: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职工还是每个老百姓,每个人都接受了全面质量管理带来的理念,以前大家关注的是有没有这个产品,但现在市场上商品很多,大家关注的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同时,顾客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贯彻到所有企业和管理者的思想中。

而全过程管理的思路一直在贯彻下去,直到现在。

”谈到自己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多年的经验,郎教授指出,质量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学习,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中国国情。

同时,要做实在的事情,更多接触企业,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另外,质量管理和管理模式要中国化,而不是照抄外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要结合中央和国务院精神,用最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他再三提出,质量管理是实践的东西,要按照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质量管理不能只局限于质量管理,质量工作者必须知识全面,有管理、经济等基础,这样才能开拓事业,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全盘来看。

“大质量概念对企业来讲就是发展质量,这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然后用在质量管理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而是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发挥作用。

这是我很重要的体会。

”品牌的基础是质量在访谈的最后,郎教授表示,30年来,中国的质量管理有着长足的发展,在理念、实践上有着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于中国整个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给质量管理创造了一个活动的舞台。

“对于质量管理以后的发展,我觉得很乐观。

因为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视顾客和市场需求才能促进质量管理的发展,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只依据计划指令是不能长远的,而要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质量管理,让大家都认识到,品牌的基础是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成绩,谁早认识到这一点,谁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做的更好。

同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会有更多企业高层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这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郎教授说,从近年来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中国的产品质量呈现着不断提高的趋势,奥运期间,人们看到了包括食品在内的中国产品的规范和高质量。

他希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中国的产品能够更加国际化,在国际上占到重要位置。

“自主创新是质量的核心,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能够按照标准制造,而要更多地去创新。

”对于中国的企业、产品和质量管理事业的未来,他充满着殷切的希望。

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变迁史2009-04-22 20:50刘源张:水平一步步提升刘源张,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质量管理专家。

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49年毕业于日本国京都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54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运筹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长期致力于质量工程和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是我国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学科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工程管理的代表人物。

1956年起在国内开展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以来,长期在企业从事试点、培训和普及工作。

1976年开始,创立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

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回眸人生,可以说他数十年都与质量相伴。

他于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创建中国第一个质量控制研究组,融技术与管理为一体,开创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

并在当年起在各地工厂从事试点、培训和普及工作,解决了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中的质量难题,特别是从1976年至1979期间在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北京内燃机总厂、东风电视机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所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

他就是有着“中国质量之父”之称的刘源张院士。

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是同步发展的,那么,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30年来我国的产品质量有了哪些变化?刘源张院士深有体会:质量管理分段发展刘源张认为,中国的质量管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质量科学的观点看,1976年以前,称之为启蒙阶段。

以后的30年大约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第二个是ISO9000的质量体系标准阶段,第三个是六西格玛阶段。

其实,这三件事是一回事。

只不过,全面质量管理是日本人提出来的,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是欧洲人把它国际化的,六西格玛是美国人叫出来的,如此而已。

他说:中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情况是1976年我开始宣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我说过,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文明生产+均衡生产+工序控制”。

这是针对打倒“四人帮”后,一切有待拨乱反正的国情和厂情而提出来的。

这是第一个阶段。

两三年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管小组+质保体系+目标管理”。

不用解释,现在都在干着。

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市场经济后我提出来,全面质量管理是“人才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

第四个阶段是我从1996年开始提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当然,要说明两点:第一,这种阶段的分法,只是说从推行的时间看,有个先后;从内容上说,不是有了后面的,就不要前面的。

实际上互有增补,相辅相成。

第二,各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我首创的,每一个都是前辈的业绩。

我只不过因时因地,结合实际加以利用。

那些年,我在全国各地宣传全面质量管理时,我对听众说过,我只是个搬运工,把西边的东西搬到东边来,把东边的东西搬到西边去;把研究室的东西搬到工厂来,把工厂的东西搬到研究室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