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08级口腔医学七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Candy2010绪论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3、繁殖迅速,易于变异微生物发展史: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测量单位:微米分类:球菌、杆菌、螺形菌脂多糖LPS: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时[常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溶菌酶、青霉素)抗生素时发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因细胞壁缺失而呈高度多态性➢大多染色呈格兰阴性➢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菌落为荷包蛋样➢有一定致病力,多引起慢性感染;具有可回复性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含水量少,蛋白质不易受热变性➢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核心和皮质中含吡啶二羧酸(DPA),与钙结合生成的盐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稳定性中介体: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第2章细菌的生理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多数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渗透压➢气体:专性厌氧菌为何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缺乏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不能利用有氧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厌氧菌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不能消除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产生的具有强杀菌性的超氧离子、过氧化氢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无性繁殖,速度快合成代谢产物:1、热源质(pyrogen):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LPS)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发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源质,又称致热源。

(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亦不能破坏,250.C高温干烤可破坏,蒸馏法效果最好,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源质,注射药品制备和使用时注意无菌操作)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格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有较强毒性。

内毒素(endotoxin):格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毒性弱于外毒素。

3、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脂溶性、水溶性4、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多为放线菌、真菌,细菌产生少)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作用范围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6、维生素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从Ⅰ类到Ⅳ类危害程度逐级降低I类——引起严重疾病,我国尚未发现或已消灭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II类——引起严重疾病,易直接或间接在个体间传播III类——所致疾病不严重,传播有限,所致感染可预防或治疗IV类-通常对人或动物无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从一级到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逐级提高三、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实验活动第4章噬菌体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

根据其感染后果分为: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三种基本形态: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头部(六棱柱体):核酸(DNA或RNA),衣壳(蛋白质,保护核酸)尾部(管状结构,蛋白质):尾髓(收缩功能,注入核酸)、尾鞘;尾板(含裂解细菌的溶菌酶)、尾刺、尾丝(识别特异性受体,吸附器官)(蛋白质保护核酸,决定噬菌体外形和表面特征)抗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宿主,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不起作用。

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细菌内复制增值,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能将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毒性噬菌体以复制方式增值: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从噬菌体吸附开始至宿主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为止,称为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

噬斑(plaque):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噬菌体复制增值并裂解宿主菌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的透亮的溶菌空斑称为噬斑。

(液体培养基中,噬菌体裂解宿主菌可使浑浊菌液变澄清)前噬菌体(prophage):温和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前噬菌体可以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溶原性(lysogeny):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的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胞裂解。

温和噬菌体具有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体可以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基因型变异(基因结构改变,遗传性);表型变异(环境因素所致,非遗传性)细菌染色体的特征:➢相对较小,只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功能上相关的几个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基因连续无内含子,转录后不需剪接加工➢大部分DNA都用于编码蛋白质➢多为单拷贝基因,编码rRNA的基因rDNA往往为多拷贝➢大多编码序列不重叠➢DNA分子中有各种功能识别区质粒(plasmid):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的dsDNA。

质粒的特征:➢能自我复制➢能编码某些特定形状➢质粒可自行都是或消除,并非是细菌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可通过结合、转化或转导的方式在细菌间转移➢质粒的不相容性与相容性质粒的分类:✧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否相关(紧密型质粒、松弛型质粒)✧能否经过细菌的结合作用进行传递(结合性质粒、非结合性质粒)✧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能否稳定共存同一宿主菌(相容性质粒、不相容性质粒)✧生物学性状(致育F质粒、耐药性R质粒、毒力Vi质粒、细菌素质粒、代谢质粒)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转座因子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 序列。

其转座作用主要依赖自身合成的特异性转座酶。

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作为重组酶的识别位点,中心序列能编码转座酶及与转录有关的调节蛋白,可能是原细胞正常代谢的调节开关之一。

转座子(transposon,Tn):结构较复杂,除两端的IS外还带有其他基因,这些基因可随Tn的转座而发生转移重组,从而使插入出基因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大的染色体突变。

整合子(integron,In):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为功能基因的表达单位,定位于染色体和质粒或转座子上,是细菌固有的遗传单位,基本结构由两端的保守末端和中间的可变区构成,有整合酶基因、重组位点和启动子三个位于5’保守末端的功能元件。

细菌发生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物质基础:转座因子、质粒、噬菌体转化(transformation):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影响因素:1供、受菌的基因型2受菌的生理状态(感受态)3环境因素。

结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链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称为结合。

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结合性质粒。

高频重组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Hfr):F质粒整合到染色体上形成高频重组株,具有高频率转移自身染色体至F-菌的能力。

其性菌毛与F-菌结合时,Hfr的染色体以单链进入F-菌,领先的基因高频转移,其后基因转移率逐渐降低,结合过程会随时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中断,可进行基因定位,由于F质粒位于染色体链末端,几乎不能进入F-菌使之成为F+。

转导(transduction):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称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细菌侵入宿主体后,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不但释放出毒性产物,同时还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宿主出现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能够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pathogen)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机会下可以致病的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体表和同自然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都聚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统称正常菌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