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1)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1)

教学内容 3.庐山的云雾共几课时 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 1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难点: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资源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

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关于庐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预习设计1.给文章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用“△”划生字,“——”划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一想新词的意思。

有疑难的地方用“?”划出。

2.大声地将课文读几遍,读通顺。

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再有感情地读几遍。

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读了这篇课文,知道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4.看看生字表,哪几个字以前就会了?给这些生字扩词。

哪些字还不会?看清它的偏旁部首,想一个聪明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谈话导入1.学生知道的话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2.学生吟诵《望庐山瀑布》。

3.质疑: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第二板块:预习展示●预习作业11.展示——去拼音读生字。

2.全班站起来两两过关,过关完毕坐下。

●预习作业21.展示书本上的描红。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在《习字册》上练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6.闭眼书空,出差错的字等书空完毕迅速第一板块:谈话导入1.(板书:庐山)认识吗?师述:一提到庐山,我们就会想起学过的《望庐山瀑布》那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2.师小结:多壮观啊!可是你知道吗?吸引古今中外游客的不仅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更有那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云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庐山欣赏那美丽神奇的《庐山的云雾》吧!板书:庐山的云雾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第二板块:预习导学●预习作业1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小组内两两过关。

●预习作业2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交流。

2.点评。

“幻”的第四笔,“系”的第一笔,“罩”的上半部写扁一点,“瀑、泻、似”注意左窄右宽。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3.小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4.集体闭眼书空。

●预习作业31.抽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看书巩固。

●预习作业31.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预习作业4 1.朗读展示。

2.小组内过关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找出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

2.交流。

第四板块: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2.个别展示朗读,第一句的前半句读的较舒缓,是一般的语调,后半句则加重语气读出云雾的变幻无常。

齐读体会。

3.联系电视剧中的情景,理解“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4.有感情朗读。

A 庐山 瀑布 神秘 似乎 笼罩 系带 缠绕 漂浮 天幕B 景色秀丽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C 瞬息万变 随风飘荡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云遮雾罩 流连忘返 ●预习作业41.抽组号为“3”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评价、纠正。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学生拿笔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把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画出来。

2.交流:庐山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第四板块: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2.这段只有三句,先读读第一句,并思考这句的前半句该怎么读,后半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3.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你想到了哪些电视剧里的情景?4.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像自己在云雾中穿行,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1.完成《习字册》描红及书写。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 2.完成《补充习题》1、2、3题3.完成《一课一练》1、2、3题作业设计必做题:1.完成《习字册》描红及书写。

2.完成《补充习题》1、2、3题3.完成《一课一练》1、2、3题选做题:1.阅读《新补充读本》P21《泰山云雾》2.搜集关于庐山的资料。

教学内容 3.庐山的云雾共几课时 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 2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3.背诵课文,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资源1.下载庐山云雾图片制作成PPT。

2.搜集有关庐山的诗歌。

预习设计1.熟练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围绕“千姿百态”这一词语重点写了庐山云雾哪四种姿态?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什么?3.第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文中写它变了哪些?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检查复习1.默写词语。

同桌互批,并订正。

2.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第一板块:检查复习1.默写词语。

同桌互批,并订正。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象?第二板块:精读第二自然段1.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画。

2.交流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3.生说话练习。

4.指名读,练习背诵。

第二板块:精读第二自然段1.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1)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想想这段话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3)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4)自学时间:5分钟。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4.导学(1)总分结构,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2)山头—山腰—山谷—山峰(3)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5.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6.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尝试背诵。

第三板块:精读第三自然段第三板块:精读第三自然段1.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自主学习。

2.理解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3.有感情朗读4.想像说话云雾还会变成什么。

1.过渡:庐山的云雾除了千姿百态,还给怎样的感觉呢?(出示第三自然段)2.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1)自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这一段写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3)自学时间:5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5.导学(1)中心句: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2)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3)体现变化快的词语: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6.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7.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作者展开想象,把云雾比作——8.文中的“……”表示什么?9.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出示句式:(1)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2) 明明还是……转眼就变成……(3) 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7.指导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四板块:精读第四自然段5.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四板块:精读第四自然段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造句,集体评议。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1.置身于庐山,欣赏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的云雾,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流连忘返”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这段话。

3.用“流连忘返”造句。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作业设计必做题:1.《补充习题》四、五、六中的1~3小题。

2.《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

选做题:1.《一课一练》中的古诗积累。

2.选择一个话题,用总分的写法写一写。

①大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②天上的云朵千姿百态,③春天的校园真美啊,④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