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信计费的内涵与外延

电信计费的内涵与外延

电信计费的内涵与外延(2004-10-20 16:15:12)在电信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电信运营商怎样盈利?怎样适应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怎样占领市场?又怎样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这些无疑是电信运营商思考和决策的重要问题。

在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电信运营行业内谁的计费系统比较完善,谁就在电信市场占了先机,谁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去思考以上问题。

电信计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费包括从用户使用电信业务开始,到用户最终完成缴费的全过程,可以分为通信设备计费、原始数据采集、预处理、批价、帐务处理、销帐等步骤。

而狭义的计费则只包括采集、预处理、批价等计费处理过程。

本文从广义的电信计费出发,对计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和讨论。

1.计费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电信计费系统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愈来愈被同行认同。

电信计费系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它是电信产品的费用计算和费用及时回收的系统;电信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电信服务质量主要需要计费系统来维护;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价格和产品差异化策略)需要计费系统来实现;计费系统记录和存储了绝大多数企业业务数据和用户消费数据,这些数据隐含着大量的市场信息、客户消费行为信息和业务特性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这些信息可为企业经营决策、市场营销和业务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2.计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计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管理涉及市场营销、通讯、计算机、财务、统计、通信产业政策等众多学科门类。

下面就对其中的一些主要学科与计费的关系进行讨论。

2.1 计费与市场营销中国电信的二次拆分和铁通进入固定电话市场,一方面使用户在固定、移动、数据等各个领域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使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

各个运营商为了挽留已有客户、发展新客户、增加业务量和收入,一方面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提供种类繁多的优惠方案、与用户签订服务水平协议(SLA)等等,另一方面开通各种新业务来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同质替代或异质替代。

但无论是各种促销活动还是新业务的推出,都需要计费的强大支撑。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计费工作者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电信行业的特点,对计费的基本元素进行分解,构建出计算准确、高效实时、配置灵活的计费处理和优惠算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计费=市场营销。

2.2 计费与财务理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平衡”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计费就是要实现对借贷行为的记录、并保持两者平衡的手段。

电信生产所具有的“全程全网”的特性使用户与电信运营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与电信运营企业、电信运营企业内部的不同实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财务关系,电信服务的使用过程形成了不同实体之间特定的借贷关系,计费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记录这种借贷行为,销帐、结算、摊分则保持了借贷的平衡。

但同时出现的欠费、拒缴等问题,使电信企业的收入产生了损失。

为了减少电信企业的收入损失,计费以财务理论为基础,推出各种预付费业务来改变用户与电信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使电信的生产过程、消费过程、计费过程和缴费过程得到了统一。

2.3 计费与统计学一个用户的一次呼叫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当把成千上万个用户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次呼叫的数据汇集起来,其中是否蕴涵着某种内在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

利用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主因素分析、贝叶斯决策等各种统计学方法对计费系统中存储的海量用户呼叫和消费记录进行处理,发现间接的、隐藏的、新颖的规则、规律(如话务量发展趋势、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客户流失预测、客户分群等)来辅助决策和进行经营分析,为企业发展建立稳固的信息基础。

因此,计费工作要从主要以计费帐务为中心的生产运营模式,逐步向既要以计费帐务又要以经营分析为中心的生产和分析并重的运营模式转型,这是市场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2.4 计费与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信业务量的不断上升,在交换机计费的基础上出现了后台计费帐务的计算机处理系统(简称计费系统)。

计费系统不仅要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如SMP、主机集群等)、网络平台、软件平台(如数据库软件、网管软件、开发工具等)等,而且还要开发大型的应用软件来完成各种计费处理。

计费应用软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 规模大,处理流程复杂,一般大型的电信计费系统都有几十万行源程序,多种开发工具相互嵌入,包含许多任务模块,如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计费批价、删重、结算摊分、统计分析、帐务处理等等;2. 承载的业务种类较多(比如市话计费、长途计费、智能网及电话卡计费、网间结算、移动网计费等),每种业务处理流程都可能不一样,这样针对不同业务的不同处理流程都需要进行控制、优化工作;3. 数据的处理量大,某些关键任务模块(如删重、帐务处理等)对算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 由于电信业务的快速发展,系统应能够通过配置来支持各种新业务、新的营销策略。

因此,一个计费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运行,还需要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算法设计、数据结构等各种计算机理论和技术。

2.5 计费与通信技术二十年来,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发生了从纵横制交换机到程控交换机、从模拟网到数据网、从专用数据网到互联网、从POTS到模拟移动通讯、从模拟移动通信到数字移动通信(GSM、CDMA等)、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智能网的出现等等一系列技术变革。

伴随着这些技术变革,通信设备的计费点和计费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人工交换机时期,市话计费采用包月制,长途按距离和通话时长采用人工计费方式完成;在半自动、全自动纵横制时期,曾经采用单次计费、复式脉冲计费方式;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程控交换机的普遍使用阶段,则采用了复式分钟式计费和长途详细话单计费;智能网的出现,将计费功能从通信设备本身分离由单独的设备来完成;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则以时长、流量(字节数)为依据来计费;第三代移动通信则将进一步引入QoS等各种计费要素。

总之,随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费将朝着更加自动、实时、灵活、透明的方向发展。

2.6 计费与电信监管在电信服务领域,监管部门制定了各种资费政策。

但有些运营商推出了各种优惠套餐,这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规避了监管部门对资费的监督和控制。

同时,随着运营商的增多,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此,电信监管部门出台了各种互联互通政策和结算方法来规范运营商的行为。

各个运营商之间则通过谈判,签订具体的结算协议来落实这些政策和方法。

为了在结算工作中保持主动,运营商需要对与其他运营商之间的通话行为进行计费,以此为依据发挥:1. 与其他运营商结算对帐,避免收入损失;2. 监督对方是否遵守互联协议;3. 为网间结算协议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等等作用。

同时,电信监管部门还计划在网间结算系统中布置监控点,监督互联互通政策的执行。

可以说,做好结算的计费工作,对于贯彻互联互通政策、保持通信的畅通无阻、维护各方经济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从计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入手,对计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简单的分析。

以此为基础,下节将对国内计费的发展现状及与国外的对比进行讨论。

3.国内计费的现状及与国外对比在自然垄断环境下,多年来电信行业始终处于卖方市场,中国电信从市场方面感受到的压力很小,对于计费系统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和改造的紧迫感不强,而对计费系统进行大规模投入后,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很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计费系统严重滞后于网络建设,形成了对用户服务长期被动的局面。

但随着垄断的打破,电信、网通、移动和联通四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各个运营商都投入巨资对计费系统进行建设以对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经营分析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撑。

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建立和健全了计费体制和计费流程,设置了各级的计费机构和计费人员,开发的各级、各专业的计费系统可以提供基本的计费、帐务、结算等功能,初步改变了计费工作的被动局面,并能对市场营销提供一定的支撑。

与国外同类系统相比,只有短短几年历史的国内电信计费系统虽然在系统软件(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硬件(计算机硬件、网络等)方面基本与国外保持同步或领先,但对数据的理解、重视、利用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4.计费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话音(固定、移动、IP等)、互联网接入等业务的计费方式和计费方法已经基本固定。

但随着互联网内容服务、3G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和发展,对计费方式、批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4.1按照“内容价值”计费的出现多年来,计费方式由最初的按资源计费(如包月等)逐步演变为按资源与流量计费,并在电信企业的绝大多数业务的计费中广泛采用,这些业务包括话音、数据和互联网接入、简单的内容服务(如168信息台)等。

但在互联网内容服务、3G等新业务中,电信企业不仅为用户提供通信链路,同时还提供视频、音频等各种多媒体服务,这些都是通信链路中传送的信息或内容。

这时,同样大小的两个视频文件,由于其视觉享受、重要程度、时效性等因素的不同,其价值和价格都是不同的;并且,用户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随时交互来中止服务。

如何计费呢?只有通过对内容或信息的价值进行确认,采用新的按照“内容价值”与流量的计费方式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4.2批价的前移传统计费流程中,用户与电信企业之间的某次交易活动(如用户通话、上网等)的授权与该次交易的定价或批价是分离的:先授权、后批价。

这种分离使计费过程对用户而言变成了一个不透明的“黑箱”,也是引起用户不满和投诉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3G等新技术的出现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智能化(计算机等)使实时交易的定价与授权成为可能。

实时交易的定价与授权克服了由于内容的时效性、视觉享受、重要程度等要素所引入的后批价的复杂性,使电信企业在对用户的通信请求进行授权以前,用户已经对通信的费率、费用等要素进行了确认,即批价前移。

作者简介李连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研究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业务支撑中心高级专家中国电信全国计费结算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3年电信工作经验曾从事过交换、传输、工程建设、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自86年开始从事计费和业务支撑方面的工作至今。

刘晓亮北京理工大学博士中国电信集团全国计费结算中心主办,长期从事数据分析数据结构以及电信业务支撑领域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开始从事计费方面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