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加法公式及函数课题Excel加法公式及函数授课对象七年级总课时1分课时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主要讲解的是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Excel文字处理工具软件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集中的一个软件,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联系紧密,通过这个软件,可以让我们有能力自己分析处理一些数据,制定规划,也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进行班级成绩分析统计等工作。
所以学生本学期Excel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将在这节课中设置项目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采取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学生再练习的学习方式,将探知的信息整合融合在一起,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普遍通用的Excel软件版本是2007版,但因我校的机房计算机的配置较早,安装使用的版本还是2003版本。
项目驱动:用Excel软件做学生成绩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格式。
2.熟悉并掌握用Excel中公式的进行运算(加法)。
3.掌握应用Excel中句柄的拖动应用。
4.知道SUM()函数的简单应用。
5.尝试AVERAGE()函数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格式。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一步一步掌握Excel中公式的运算。
3.在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运算后,根据运算结果尝试完成项目,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2.提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3.能够主动思考,寻找简便的数据处理方法;寻求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1.学生为七年级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有了一定了解,但因为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及家庭的客观因素等,所以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不一。
3.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从原理上掌握Excel公式运算,故任务布置要有梯度,一点一点加深难度,让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点。
4.七年级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不够主动,大部分得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探索未知信息。
四、教学方法设置项目驱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五、教学重点:1.Excel公式的输入格式2.Excel中的单元格与数据的关联3.Excel中求和函数的应用六、教学难点:1. Excel公式的输入格式2. Excel中求和函数的应用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引入新课教师回顾前期学过的Excel相关知识点:我们学过了在Excel中制作数据表格,学过了添加、删除行与列,添加、删除工作表;学过了调整行高与列宽;学过了合并、拆分单元格;数据排序等。
教师提问:这些Excel的操作我想大家是否都已掌握了呢?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会一些Excel的操作,那么是否我们就算是对Excel这个软件就是掌握了呢?不是的。
我们现只是仅仅接触了Excel的皮毛,根本还未触及他的主要功能——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Excel最主要的功能,从今天起,我们就学习通过复习一是回顾知识点,二是引出Excel的强大功能,调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地走进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
Excel的数据处理之一——公式应用。
教师:前几天我们学校进行了期中考试,并且同学们的成绩已经下发,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后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我们应用对这次期中考试进行分析,那该如何去做呢?这是一份初二一个班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那么我们对这次考试的成绩如何去分析呢?教师:同学们说得对,对于一个同学来说我们首先要求个人总分,平均分,看下同学在班里的排名,各科成绩的排名,可以和同学们做个对比等等。
(当然现今我们教育系统对同学们的成绩不做排名,可是我们要学会这种方法,而用不用取决于我们自己)学生回答:求总分,排名给学生布置一个成绩分析的项目,运用Excel 的数据运算,辅助同学进行项目分析,锻炼学生的在生活中的实际综合能力。
告知学生会某种技能是基础,而用不用是选择。
“会”了才有选择的机会,不会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二、讲授新课教师下发文件初二某班成绩表.xls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这份成绩表,看一下成绩表的数据内容,这里的成绩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共6门学科的成绩。
我们这次项目的内容是要完成一份学生成绩分析,这节课我们先完成个人总分、平均分及以总分进行的学生接收并打开文件教师边说边提供给学生一份成绩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内容来做简单的成绩分析。
通过直观演示后,让学生学会在哪里添加所要求的数据排名,所以我们要在每位学生的成绩最后面增加字段信息:总分、平均分、名次;后续的课程中我们还要对总分及各学科进行数据分析等。
总分总分的算法就是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加起来就可以了。
老师先在这个总分的单元格内进行分数相加,请看好:“(语文)66+(数学)83+(英语)89.5+(物理)88+(政治)51+(历史)35”,按回车键,应该等于……,没结果?这是字符显示,没出总分,是不是我操作错了?重新来一遍,“(=)(语文)66+(数学)83+(英语)89.5+(物理)88+(政治)51+(历史)35”,按回车键,等于XXX ,这次有结果了,为什么呢?教师表扬评价:这几位同学的观察力很细致,因为在Excel 中公式应用时必须要先输入“=”符号,软件会将所输入的内容当数据来运算,若不输入“=”,则是当做字符串显示。
练习一:请同学们在三分钟之内用公式计算个人总分,看看哪位同学计算的多并且全部正确。
时间到后,教师提问:演示增加字段信息学生回答:先输入了一个“=”符号内容。
通过两次的输入演示,教学会学生公式计算的第一个格式要求,公式计算时要输入“=”号。
计算了5位同学的总分的请举手?计算了8位同学的总分的请举手?计算了10位同学的总分的请举手?教师对速度的同学评价教师提问:当我们计算完了后,有同学来找,说是成绩核分出错了,比如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为85,我们现在在数学成绩上进行更改,可是后面的总分有变化没有?教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前后两部分的数据之间是独立的,并没有关系。
(教师这时用鼠标将两部分区域进行选择演示,用手指做链接状态)我们要怎样做,可以将前后两部分的数据进行关联起来呢?在公式的计算中,我们不再输入单纯的数字,而是输入他的单元格名称,如:“(语文)B2+(数学)C2+(英语)D2+(物理)E2+(政治)F2+(历史)G2”,按回车键,少了什么?教师:好,我们现在加上“=”号,按回车键,一样可以进行计算,现在我们将这位同学的物理成绩任意更改,看下总有无变化?教师:这说明我们前后两部分的数据有关联的。
练习二:教师:好请同学们用输入单元格名称来继续计算个人总分,时间3分钟。
学生计算个人总分,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学生回答:没有学生思考通过一个全班“竞赛”激发学生好胜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肢体语言形象的展示数据关联性这里教师一定是用键盘输入单元格的名称,因为后续还有相关练习当公式输入完成后再在单元格中前加教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更改一下刚才计算的数学成绩,看看结果是否有变化?教师:那这种输入的方法,计算起来,速度快么?不快,是因为同学的键盘操作不熟练哦。
教师:现在看一下,老师的输入。
教师用鼠标点击单元格,键盘按+号,即:=(鼠标点击)B2+(鼠标点击)C2+(鼠标点击)D2+(鼠标点击)E2+(鼠标点击)F2+(鼠标点击)G2,按回车键。
练习三: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鼠标点击选取单元格的方式继续计算,时间还是3分钟。
教师小结:提问:有同学能说说我们现在用了几种方法对个人成绩进行了公式求和吗?今天我们对个人成绩进行了公式求和,到现在用了三种方法:第1种:直接输入成绩计算,数据无关联,前面的数据若变动,后面的总分无变化。
学生回答:“=”号学生回答:有变化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回答:有学生回答:不快入“=”,按回车键,一样可以计算。
形象的演示数据的关联性。
用鼠标点击单元格,更进一步简化计算的输入方法第2种:输入单元格名称计算,数据有关联,前面的数据若变动,后面的总分有变化,但速度慢。
第3种:用鼠标选择单元格名称计算,数据有关联,前面的数据若变动,后面的总分有变化,速度相对较快。
教师强调:1、其实这三种方式都是一个公式,只是输入公式的方法不同哦。
2、在Excel中公式的运用和我们平常数学上公式的应用的规则是一样的,先乘除,后加减;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等。
教师:可我觉得最后这些公式计算的输入方法,还是有些慢。
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快的进行计算,有没有同学也知道呢?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函数的运算方式。
SUM(B2:G2)SUM是求各函数的名称,B2:G2是连续的数据选择范围。
操作:鼠标在H2单元格上单击后,点击快捷工具按钮符号“∑”,选择“求和”,工作表上出现虚线框,点击B2单元格,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G2单元格,放开鼠标,选定数据区域,按回车键,即可完成求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尝试回答,可一人回答一种方法。
让学生归纳小结,更加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若有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这个小结的环节,也可获得帮助。
操作。
学生讲解后,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练习四:教师:请同学们用求和函数来计算数据,看看哪位同学算得最快?做完的同学举手大声示意,时间以第一位同学全部做完为止。
请第一位做完且正确的同学展示课堂练习并讲解制作的过程1、SUM ()2、句柄拖动,快速复制函数老师讲解复制单元格时,选取数据的行/列的变化(相对引用)。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并让同学之间评价。
教师:现在未完成求总分的同学们快速完成你们的练习。
学生回答:求和函数。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演示(或上讲台用教师机演示)通过学生当教师的体验活动,一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已的机会,二是加强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及展现自我的意愿。
通过学生展示作业制作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互补学习,取长补短。
每个班总会有几位同学会非常快的完成,所以不强制时间,且在短时间完成的,肯定是应用句柄拖动,便于后续转到句柄的应用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评价再次复习曾学习的知识:句柄的应用——复制单元格的内容。
在讲解相对引用时,暂时不提及绝对引用,避免引起学生概念混淆。
三、拓展练习平均分:试一试: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计算每位同学的平均分呢?要求如下:公式(至少两种),1、(语文+数学+……+历史)/72、总分/73、函数平均值Average(),数据的选取范围一定要注意,别将总分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