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孙增贤;兰菊红;张亚丽【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6 neonates diagnosed with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14. The neonates were divided into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or early group (from June 2004 to May 2009) and late group (from 2009 June to June 2014). Result Fever, hypothermia, lethargy, poor feeding, tachypnea, and tachycardia wer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all neonat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ESBLs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than that in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P < 0.05), and also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the late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arly group (P < 0.05).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cephalosporins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group.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penicillin and cephalosporin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in the late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early group(P < 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are not typical.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ESBLs to penicilins and cephalosporins are increasing recently. Nosocomial infection is the risk factor for ESBLs.%目的:了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6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46例新生儿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以及2004年6月—2009年5月的早期组和2009年6月—2014年6月的晚期组,分别比较临床表现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患儿均以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少吃或拒乳,呼吸、心率增快为临床表现。
院内感染组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晚期组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院内感染组对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晚期组对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近年来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药物的耐药性显著上升,院内感染是获得ESBLs的高危因素。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4页(P172-175)【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超广谱β内酰胺酶;新生儿【作者】孙增贤;兰菊红;张亚丽【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新生儿期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
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为10% ~ 15%,致残率为20% ~ 50%[1]。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显示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2,3]。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日益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为了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发展趋势。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46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以2004年6月—2014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日龄1 ~ 28 d;②符合第4版《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③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④除外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如脑脊膜膨出、脊柱裂,或其他培养获得大肠埃希菌的患儿。
将入选的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患儿分为院内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
院内感染组指在入院时未处于潜伏期而在入院≥48 h后发病,以及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48 h内发病的化脓性脑膜炎。
社区感染组指原本健康的新生儿在医院外获得的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化脓性脑膜炎。
同时,按照入选研究对象的就诊时间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
早期组指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患儿,晚期组指2009年6月至2014 年6月收治的患儿。
1.2 方法1.2.1 临床资料收集收集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1.2.2 标本采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取1 ~ 3 mL血液和脑脊液,注入儿童专用树脂血培养瓶(美国BD公司)中,放入血培养箱(美国BD 公司)中进行增菌培养。
抽取增菌液接种于分区划线平板中,于35℃培养箱(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麦康凯平板放入普通培养箱)培养18 ~24 h。
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双纸片法及K-B法检测 ESBLs,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标准判断,结果以敏感、中敏、耐药表示。
1.2.3 预后判断根据患儿治疗后转归不同分3类。
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无并发症;②临床好转(疗程>6周):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仍异常,但无并发症;③未愈:临床症状无好转,脑脊液仍异常,发生并发症。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入选46例患儿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日龄(14.35±8.38) d(1 ~ 28 d),日龄≤7 d 13例、~ 28 d 33例,早产儿20例、足月儿26例,阴道分娩16例(2例家中出生)、剖宫产30例,出生胎龄(36.15±3.52)周(30 ~ 41周),出生体质量(2.56±0.67) kg (1.58 ~ 4.20 kg)。
46例中院内感染组18例(39.13%),其中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8例,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10例;社区感染组28例(60.87%),其中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12例,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共16例。
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两组性别构成、剖宫产率、早产情况、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日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或体温不升最为常见,其次为少吃或拒乳,反应差、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惊厥、黄疸多见。
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常32例(69.56%):白细胞>25×109/L者10例,白细胞>20×109/L者18例,白细胞<5×109/L者4例。
C反应蛋白异常(>8 mg/L)42例(91.30%),其中>100 mg/L有15例(32.61%)。
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20 ~ 100)×106/L者8例,(101 ~ 500)×106/L者21例,>500×106/L 者17例;蛋白质<1 g/L者10例,1 ~ 2 g/L者20例,>2 g/L者16例;葡萄糖<2 mmol/L者27例,≥2 mmol/L者19例。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阳性33例,脑脊液培养阳性21例(其中血培养阳性8例,且病原菌与脑脊液相同)。
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两组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
见表1。
2.4 社区感染与院内感染患儿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比较2004年6月—2014年6月,院内感染组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0株(55.56%,10/18),社区感染组检出ESBLs阳性菌株7株(25%,7/28),院内感染组ESBLs阳性菌株检出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39,P = 0.036)。
2004年6月—2009年5月与2009年6月—2014年6月两个时间段,院内感染组检出ESBLs阳性菌株分别为2株(25%,2/8)、8株(80%,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P =0.019);社区感染组检出ESBLs阳性菌株分别为2株(16.67%,2/12)、5株(31.25%,5/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8,P = 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