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中国烟草发展史

世界中国烟草发展史

世界中国烟草发展史烟草史公元1492年10月11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他拿到「阿拉瓦肯族」印第安人的乾烟草。

虽然中国人宣称是最早种植及使用烟草的人,但是西方人并不以为然。

烟草的洋名有很多,我们目前通用的叫「Tabacco」,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Nicotiana」它的由来是一位名叫Jean Nicot的法国驻葡匋牙首都里斯本的一位大使,他是欧洲第一位种植烟草的人,他种植烟草最重要的理由是想将这种植物引进法国皇室,在西元1585年时,一位公爵 Duc de Guise决定将烟草以这位大使的名字命名。

然而,「tabacco」这个名词在北美洲早被广泛使用了,「Nicotiana」这个名词尽在学术上仍继续使用。

欧洲所种植的烟草种类并非完全相同,如法国及西班牙所种植的种类为Nicotiana tabacum 而这些种子是来自巴西和墨西哥;而N.rustica这品种是在英国及葡萄牙种植,葡萄牙的种子是来自於佛罗里达州,英国的种子则是来自於维吉尼亚州。

抽烟最早的方式就是用烟斗了,而卷烟及雪茄也慢慢地出现。

最早卷烟使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烟草塞进中空的芦苇秆(reed)、或用竹藤的茎所编制的管子。

《鞘褂闷扑榈难桃叮谐商踝矗斫任锘蚴卟说囊蹲永铩?在十八世纪时,卷烟开始]被大众广泛地使用,远远超过烟斗的使用量。

全世界第一家机器卷烟工厂在西元1853年设立於古巴首都哈瓦那。

雪茄(Cigar)这个名词的由来,据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马雅人说抽烟叫作「sik'ar」最早雪茄的外观就是既长又粗,是用棕梠树叶或玉米叶将特别的烟叶捆绑起来。

这是当初哥伦布描述美洲印第安人抽烟的情形。

时至今日,全世界已有千万以上的吸烟人口。

有许多种类、许多品牌,然而较受欢迎的产品还是卷烟(香烟)、雪茄还有烟斗的烟草。

引用吸烟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烟草溯源一般学者认为,烟草最早于明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从菲律宾传入我国台湾,再到福建、广东。

但是,1980年,广西博物馆文物队在广西合浦县上窑明窑遗址发现三件明代瓷烟斗和一件压槌,压槌上刻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四月二十日造”。

这些实物对中国烟草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的说法提出了疑问。

因此,有的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烟草在1549以前已经传入我国的广东(合浦在明朝、清朝、民国时属广东),广东是中国最早有烟草的地方。

吸烟流行的社会背景清代前期,商品经济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客观上为烟草生产发展和吸烟的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

具体说,烟草广泛流传和迅速普及,还同下述情况有关。

1、烟草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

早期的吸烟宣传,十分强调甚至夸大了烟草的药用功能,这对烟草的传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最早提及烟草的有关医书,多记载它可“辟瘴“、“祛寒”,甚至有“疗百疾”之功。

2、烟草为馈赠和待客之物。

烟草又有“烟酒”和“干酒”之称,从上层社会到民间,与茶、酒为待客之物。

《食物本草会纂》又云:普天之下,好饮烟者无分贵贱,无分男妇,用以代敬代酒,刻不能少,终身不厌……3、吸烟者宣传吸烟情趣。

烟草传入之初,在文人学士、达官贵绅中吸烟被认为是一种雅好,吸烟的情趣往往被着力渲染,以烟为题的文章、诗词之类在文苑中彼处皆是。

蔡家琬《烟谱》提到,有人认为“士不吸烟饮酒,其人必无风味。

”正是追逐这种绅士风味,使不少人对烟草由“索而赏试”到“顷必必需”,甚至达到“如感狐媚,如蛊妖色”的地步。

4、吸烟成为一部分人的生理需要。

随着吸烟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吸烟成瘾,嗜烟如命。

何其伟《爱筠索咏烟筒》诗云:“亦知无甚味,只是苦相思。

”吸烟者虽然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但毕竟同烟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的人嗜烟甚于饭。

妇女吸烟清代妇女吸烟相当普遍,这使吸烟者队伍进一步扩大。

吸烟之盛,始于城市,扩及乡村;始于男子,渐流行与闺阁。

金学诗《无所用心斋琐语》描述苏州一带官绅之家娇柔女子吸烟之状云:苏城风俗,妇女每耽安逸,缙绅之家尤甚。

日高,春犹有酣,寝未起者,簪花理发,举动需人,妆毕向午,如出闺房,吸烟草数筒…… 《广西通志》描述苗族妇女喜吸烟,每以烟筒插髻。

《秋平新语》记载静海吕氏之妻作戏咏长烟袋诗,铙有风趣。

诗云:这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伸时窗纸破,钩进月光来。

鼻烟的传入与流行鼻烟,是将烟叶研成末,杂以芳香类物质配制而成,其用法是不用点燃而直接吸入鼻中。

所以,古人用烟有“口受”与“鼻受”之说。

闻鼻烟的习惯也是从美洲印第安人开始的。

1503年随同哥伦布鞋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发现印第安人用一根细管吸闻烟末,这就是后来的鼻烟。

鼻烟传入中国的路线应该说薀豌州而北上。

清末人张义澍《士那补释》云:“鼻烟产海外,自意大利亚(今意大利)、博尔噶尔(今葡萄牙)入贡始献天府。

”鼻烟似因自欧洲的传教士和使节献方物而后有之。

当然,也不排除商人将鼻烟带到中国。

据史籍记载,鼻烟有明目、清心、避疫之功,吸闻鼻烟可以防病治病。

张义澍《士那补释》云,闻鼻烟可以“通百脉,达九窍,调中极,逐秽恶,辟瘴疫,愈头风。

”鼻烟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品第的划分注重色、香、螝边全。

鼻烟在长期的制造和流传过程中,形成许多名品和牌号,如天宝素罐、怡和素罐、十三太保、大金花、小金花、红枝头、黑枝头、美人肩等。

康熙中叶以后,吸闻鼻烟的习惯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直到民国初年,除了一些少数民族之外,鼻烟才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了出来,但鼻烟壶艺术则历久不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烟草专卖袁世凯以窃国大盗的臭名昭著于世,因为他十分善于钻营。

他在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民国大总统时,为弥补财政亏空,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却创了三个“第一”。

其一为征收烟酒税。

191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二年,在直隶省实行加抽烟酒税,并极力向全国推广。

他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言:“烟酒二项为民间嗜好所需,无关养生本计,重征尚无妨碍。

”通过试办数月之后,“解征之款,已十数万两。

”收益不小,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认可,旨定直隶烟酒税专供练兵饷需,“每年额征银十万两,本不容丝毫短绌。

”以后又制定了《直隶加抽烟酒税章程》,详细规定了征税的办法。

直隶烟税有一定的影响,后来逐渐为其他省所效仿。

其二为开办烟厂。

自1890年纸烟输入中国以来,“中国之利源外溢者岁不下数万金”,严重影响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袁世凯等人的倡导、支持下,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北洋烟草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办的机制卷烟厂,也是清代唯一官商合办的烟草工业。

在兴办过程中,袁世凯事无巨细,凡事都一一过问。

公司兴办之初,颇有发展之势。

但由于公司掌权的封建官僚营私舞弊,负债累累,开办不到4年,便宣告破产。

第三为实行全国烟酒公卖。

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以后,挥霍无度,后来又图谋称帝,“尽耗于无形之暗支”为弥补财政亏空,财政总长周学熙及其幕僚倡议国家管理烟酒公卖。

这项建议得到袁世凯的同意,于1915年5月批准公布了《全国烟酒公卖暂行简章》,特设全国烟酒公卖局。

这是中国第一次烟草专卖。

其实所谓公卖,当时只是增加和整顿烟税,并没有把市场管理起来。

袁世凯所首创的征烟税、办烟厂、实行烟酒公卖虽然出于维护其权力的个人目的,但也为中国卷烟工业和烟草专卖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也占有得要的地位。

中国吸烟方式的“西化”吸烟由嚼烟叶演变而来,与原始祭祀有关。

当时人们崇拜天、神、祖先,要把吃的东西奉献给他们。

与祭祀有关系的“祀”字,据王国维《名佳名解》说:“祀”,祭名,“置牲于柴上而燎之,使其香味随烟而上达”,让天、神、祖先们享受人间美味。

由此推想,可能是人们从祭祖时焚姻而嗅到烟味开始,再转变为点燃烟草将烟雾吸入口中。

在古老的原始时代,人们在篝火旁嘴嚼烟叶时,不留神将烟叶掉进篝火中被燃烧时产生了烟雾,人们吸到烟雾,感到同嘴嚼烟叶一样过瘾,从此逐渐形成吸烟嗜好。

中国人历来习惯吸旱烟和水烟,自上海开埠以后,市场上出现用白纸卷烟丝的细长棍儿,称之为卷烟、纸烟或香烟,但中国人没有接受它。

开始英美两家烟草公司联合采用不要钱奉送的方法,以期打开香烟市场。

当年上海的通衢要道和茶楼、戏院等场所,经常有洋人光临,手拎广告牌,一来就放留声机唱片,那时的留声机是稀罕物,很快吸引了许多听众。

这时洋人就从箱子中取抽一只只小盒子,抛向人群。

当年流传着洋人有迷魂药勾人魂魄的说法,所以人们很警觉而无人拾取。

洋人便自己从盒子中抽出衔上一支,点上火,深深地吸一口,再徐徐地喷出缕缕白烟,空气中立即弥漫着好闻的香味,他们笑呵呵地捏着洋腔华语说:“香烟好东西,奉送不要钱!”胆大好奇的青年伸出手来接,洋人殷勤地为其点燃。

后年轻人学着洋人的样子抽吸,边吸边介绍说:“不差,比水烟好吃又方便。

”接受香烟的人越来越多。

渐渐地,讨便宜白吃香烟的人上了瘾,终于有一天,洋人不再奉送而改为三个铜板卖一包大英牌香烟。

这时,烟瘾逼得人不想买也得买,香烟在上海开始大量倾销,品牌也发展到“哈德门”、“二炮台”、“老刀牌”(又称“强盗牌”)等多个品种,继而扩散流传全中国。

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合伙开办,在陆家嘴开设英美烟厂。

抗战前夕,在全国重要城市发展到十个个卷烟厂、六个烤烟厂、六个印刷厂、一个包装材料厂和一个机械厂,垄断着中国香烟工业。

八十多年前,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武汉工商界展开了一场广告大战,主角是华资南洋兄弟有限烟草公司和外资汉口英美烟公司他们都鼎力争夺武汉这块大市场。

“三炮台”香烟是英美烟公司的名牌,该企业连续几个月在《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等报上作商业广告。

先是“三炮台香烟,销行年复年,装潢皆称便,到底是好烟”。

不久,改用中国人习惯的“三字经”:“三炮台,好香烟,敬宾客,美观瞻”,进行宜传推销等。

这是卷烟进入中国的由来。

引用中国烟草之最最早的卷烟厂——美商老晋隆洋行卷烟厂,1891年开办于天津。

最早的民族资本的卷烟厂——湖北大卷叶烟制造所,1899年由广东商人兴办于宜昌。

最早的民族资本的机制卷烟厂——北洋烟草公司,1902年由清朝直隶政(蟹)府和天津,北京商人集资兴办于天津。

最早的烟草机械厂——英美烟公司浦厂铜匠间,1916年开办于上海。

最早的烟叶复烤厂——山东二十里铺烤烟厂,1917年英美烟公司于山东兴办。

最早的铝箔纸生产厂——英商中国包装品有限公司浦东厂,1922年开办于上海。

最早的卷烟印刷厂——英美烟公司浦东印刷厂,1919年开办于上海。

最早的卷烟纸生产厂——民丰造纸厂,中国商人笈捶先,金润痒于1927年购进嘉兴禾丰造纸厂并改名为民丰造纸厂。

1935年,经工程师褚凤章,陈晓岚与奥地利工程师恩槎共同研制出“船牌”卷烟纸。

翌年经国民政(蟹)府工商部批准享有卷烟纸制造专利权。

最早成立的烟草专卖局——1942年在重庆成立的烟草专卖局。

解放前最大的外商烟草企业——驻华英美烟公司,其在中国各地有11个卷烟厂,6个烤烟厂,6个印刷厂,1个包装材料厂和1个机械厂,职工总数达25000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