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及优化方向关于《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及优化方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由于寿险业自身的行业特性和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倾向于以投资收益为主导的“海派”模式,盈利来源过度依赖投资收益,且承保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海派”盈利模式受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存在着重大隐患和风险,寿险公司应适当淡化“海派”盈利模式,并强化“山派”盈利模式,从“以利差为主”向“综合盈利”转型。
寿险公司应该重视并积极提高承保利润,加强保障性的利润相对较高的寿险产品开发与销售,压缩银保渠道业务,增加个险渠道业务,并强化风险管控,规范营销方式,通过产品和渠道的结构转型实现盈利的“承保+投资”双轮驱动。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寿险公司;盈利模式;投资收益;承保利润;“海派”保险理论;“山派”保险理论中图分类号:F842.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8)02-0042-08一、引言自1979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险公司盈利来源主要依赖于保费收入。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寿险业主体及其外部发展环境(尤其是金融投资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得一部分寿险公司难以为继。
以投资收益为主导成为诸多寿险公司的主动或被动选择。
2016年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保险机构资产负债匹配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匹配管理”。
因此,深入探讨寿险公司盈利模式,不仅有利于防控寿险业系统性风险,更是契合了“完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匹配管理”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对于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应当来源于承保利润还是投资收益,学界和业界都有不同的观点。
“海派”与“山派”理论是有关寿险公司盈利模式选择的经典理论。
“海派”理论源于地中海地区,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认为寿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公司资金的有效运用,将承保视为筹集资金的过程;在管理策略上强调保险是金融的一支,认为保险公司应注重资金运用,用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
选择“海派”盈利模式的寿险公司,在业务经营上表现为快速扩张业务渠道、开发高现金价值的产品。
“山派”理论则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周围,以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保险公司为主要应用者,主张保险遵循基尔特制度,强调保险盈利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寿险公司应主要通过提高承保质量和控制经营成本追求利润。
遵循“山派”理论盈利模式的寿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表?F更为谨慎和保守,更加注重对保险风险的分散和保单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研究多数支持“海派”理论,也有部分研究支持“山派”理论。
Pfeffer(1965)较早对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权益资本、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会对寿险公司盈利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
Malik(2011)利用巴基斯坦35家寿险和非寿险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赔付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其结论倾向于“海派”理论[2]。
Charumathi(2012)实证分析了影响印度寿险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发现自留保费规模与盈利能力正相关,承保风险(赔付支出与自留保费之比)与盈利能力无关,间接论证了印度寿险业盈利模式倾向于“山派”理论[3]。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保险公司没有统一的、一成不变的盈利模式,寿险公司由于其经营的多为长期业务,投资利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因而整体上表现为以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的模式。
祝向军(2010)构建了保险产品盈利过程模型,指出部分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可能会偏离主营业务,甚至演化为投机模式[4]。
陈之楚和马庆强(2007)、韩铭珊(2007)、刘玉焕和江生忠(2013)等人指出“投资利润”是保险公司利润实现的主要途径[5-7],而张辉和章俐(2005)、葛立章(2008)等则认为我国保险业应该以承保利润为主[8-9]。
陈肖(2014)研究发现,大公司虽然和其他小公司一样在承保业务上是亏损的,但其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承保亏损,而小公司没有这种优势[10]。
周稳海和赵桂玲(2006)研究认为,保险资金投资入市可以有效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11]。
不过,陈文辉(2009)强调寿险公司盈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承保利润模式和投资利润模式并不能代表寿险经营的全部[12]。
姚作魁(2013)认为单纯依靠某一盈利模式来提升公司利润都是不可取的,应当从提高投资收益、调整业务结构等方面综合发力[13]。
随着行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需要进一步探讨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问题。
一方面,过去保险公司投资受制于渠道及比例限制,而近年来逐步放开,且我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都有了较大发展,因此,前期的一些研究结论是否还适用,需要进一步验证。
另一方面,不同规模和性质公司的盈利模式是有较大差别的,此前多数研究没有加以区分。
对于“海派”与“山派”的分歧,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保险公司的性质、规模和优势来进行考量,如吉昱华(2010)所讲,善于投资的公司可以用投资收益弥补亏损,而在承保理赔和风险控制上有专长的公司则可以更加强调承保盈利[14]。
因此,对于我国寿险公司在盈利模式上应更加注重投资利润还是承保利润还存在争议,而目前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属于“海派”还是“山派”也需进一步验证,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寿险公司盈利的来源与模式少数学者对寿险公司进行了分类,如刘玉焕和江生忠(2013)将寿险公司分为大型、中小型、外资和合资[15]。
但事实上,在我国寿险公司中,市场规模占绝对主体(95%左右)的中资公司与合资或外资公司在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等方面有显著差别,合资或外资公司之间的差别不大,而在中资公司中,新公司与老公司以及不同规模公司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别。
因此,本文将我国寿险公司划分为中资的大型、中型、小型公司以及合资与外资公司(外资仅美国友邦1家),简记为大、中、小、合。
关于寿险公司大小的区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从监管部门到行业层面几乎都没有专门的划分,即使划分也无官方标准。
本文基于研究需要,以市场规模为主,综合考虑成立时间和成长性等因素进行相对合理的划分(见表1):前五家大型中资公司正好是市场规模最大和成立最早的老公司(1996年前),中型公司是规模较大且极具成长性的公司(其中既有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也有较新的公司)。
由于新成立公司经营稳定性较差,且通常认为寿险公司的盈利周期在7年左右,所以选取的样本公司为2007年前开业的综合性寿险公司。
为了保证样本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选取了样本公司2007―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保险年鉴》。
表1 我国寿险公司分类汇总注:括号内数值为该公司2014年的保费规模占比,小型公司和外资公司的份额很小,不一一列出。
表2数据显示,中资大型公司的盈利状况一直保持良好,仅平安人寿一家公司在2008年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和重大股权投资失败的冲击出现了亏损;中型公司在2010年以后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近几年全部盈利;小型公司中的盈利公司数量较少,原因在于成立时间较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未进入盈利周期;合资公司中的盈利公司数量与小型公司的情况相似,但从2013年开始,盈利的小型公司和合资公司数量显著增加。
表2 各类寿险公司中盈利公司数量与占比(盈利公司数量/公司总数量,%)表3显示,我国寿险公司整体的营业利润均为正值,但波动较大。
可以发现,2009年以来寿险公司承保的亏损年年都有显著递增,只是投资收益增加更快,使得营业利润上升。
因此,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属于以投资收益为导向的类型,明显倾向于“海派”理论。
表3 我国寿险公司总体盈利来源与结构/亿元表4 寿险公司总体盈利来源相关分析在寿险公司的营业利润中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占绝对大头,为简化起见,设定营业利润=承保利润+投资收益,并通过相关分析分别衡量投资收益和承保利润对营业利润的影响程度,进而验证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类型。
本文利用SAS 9.3的Corr过程进行相关分析。
从寿险公司总体来看(见表4),投资收益与营业利润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绝对值远大于承保利润,表明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远大于承保利润,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整体上属于以投资收益为主导的“海派”模式。
此外,从影响方向来看,投资收益与营业利润正相关,而承保利润营业利润负相关,表明承保业务亏损降低了寿险公司整体的利润水平。
从各类寿险公司(见表5)来看,投资收益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表明投资收益都正向影响营业利润(但中型公司影响微弱),而承保利润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则不完全一致。
大中型公司的表现与整体基本一致,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大于承保利润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中型公司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相对于大型公司要小一些);承保利润对营业利润的影响是负向的,承保业务亏损降低了总利润水平。
小型寿险公司投资收益与营业利润无显著相关关系,原因在于小型公司用于投资的资产积累有限,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较少;从影响方向来看,承保利润对营业利润有正的影响,原因在于其承保业务的亏损程度逐年减小,进而与总利润有正的相关关系。
而合资公司承保利润与营业利润也表现为正相关(由于Pearson系数对数据有正态分布的要求,本文选取的变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结果以Spearman系数为准)。
通过以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整体来看,我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远大于承保利润,当前的盈利模式倾向于以投资收益为主导的“海派”模式;合资公司的承保利润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为正,表明其盈利模式相对保守,更加注重对承保业务的管理,但其盈利模式仍明显倾向于“海派”模式。
表5 不同类型寿险公司盈利来源相关分析三、我国寿险公司盈利模式整体倾向“海派”模式的原因我国寿险公司当前的盈利模式倾向于以投资收益为主导的“海派”模式,一方面是由寿险业自身行业特性和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整体上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1.寿险公司盈利模式整体倾向“海派”模式的合理性(1)寿险产品自身特性适合于“海派”盈利模式寿险公司占主体的产品是长期性寿险和年金产品(比如2015年我国寿险业长期寿险占比高达83.5%,而短期性质的意外险和健康险只占16.5%),长期寿险从缴费到给付要间隔数十年,寿险公司提取的大量准备金就有数十年的使用空间,可以通过中长期的多元化投资来获取高额稳定的投资收益。
相比之下,经营短期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类似的还有银行)由于现金流约束,其资金只能主要进行低收益的短期运作。
事实上,正因为寿险公司被保险法授权经营长期保险业务,很多中小型和新建寿险公司由于积累的投资资金有限,选择通过“银保”渠道业务和分红保险产品吸纳大量保费,快速做大保险规模,虽然此类业务本身内含价值很低、不赚钱,但可以快速获得大量“融资”来进行投资,以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