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概述: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0)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3、认识:(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
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非考点)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①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知识归纳】(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
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
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典型的例题】材料一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
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
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
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
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
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
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
……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
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