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文化第一集美丽的石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集中在两份设计稿上,其中的一份是日后新中国的国徽,而另一份方案则是由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它的主体是一块圆形的玉璧,上面装饰着麦穗、齿轮等图案。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而玉文化已悄然融入到了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当人们回首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国徽图案征集的往事,人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古代玉文化息息相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2006年9月2日,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玉器展览在北京举行,那些从民间征集的古代玉器藏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的年代跨跃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玉器,而所有与玉器相关的词语也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凡是带有玉字的词都是好的,玉就是美好的一个代表。
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直到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执身如玉”,拿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的对待,老一代说下一代你想成为一个人才,你就应该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其实,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岩料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等。
但令人不解的是,唯独在中国,玉文化从史前时期就一直兴盛不衰,一直传承延绵下来了。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把一种文化凝聚到天然矿石身上呢?出土玉器最早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古老村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十多件用玉器制作的工具和装饰品,它们距今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
学者这样解释原始玉器的产生过程:在人类的童年时期,随着磨制石器工艺的改善,人们逐渐萌生出了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他们选择一些美丽的石头,或者是贝壳、兽牙,制作成简单的装饰品,这是人类最初的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天然的玉石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逐渐受到了古人的宠爱。
毫无疑问,玉石美丽的外表,可以让它在众多的石头中脱颖而出,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是它坚硬的质地,玉石的硬度不仅远远高于一般的石头,它甚至比普通的金属工具更为坚硬。
当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时候,他们所使用的那些工具的硬度仍是远远低于天然玉石的。
后人不难想象,当人类还处在石器时代的时候,坚硬的玉石无疑成了制作原始工具最优质的原料,而这也正是新石器时期出土了大量玉质工具的原因。
在那个漫长的岁月里,古代先人们不间断地制作原始工具,来维持他们在各自领地里的生活,生产能力的低下,使得他们只能就地取材,选择一些美丽而坚硬的石头做工具或装饰品。
学者把这一时期的玉器称为“彩石玉器”,它们材料庞杂,玉石不分,是古代玉文化的一个萌芽时期。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还近似原始蒙昧的萌芽时期,古人已经为后世玉文化的滥觞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源头。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玉文化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江南一带,几乎同时萌生出了当年最发达的制玉文明。
这一段被后人称之为“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它们分别继承了古代制玉文明的衣钵,而把史前玉文化带到了一个辉煌的年代。
但让后人困惑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的玉器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的器具,它们的造型奇特而抽象,工艺却极为复杂而精美。
有一件东北“红山文化”的代表玉器,学者称之为“玉箍形器”,因为外形颇似马蹄,又称“马蹄形器”,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圆筒状玉器,其实却有着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
这种高难度的制作工艺还体现在其他的器物上,像同时期的玉龙、勾云形佩、玉琮,都需要一个极度困难的制作过程。
那么,古人究竟在一种什么信仰力量的趋使下,投身于这种旷日持久的工艺中呢?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玉器几乎无一例外,都出土在当年最高等级的墓葬中,这些墓葬的主人,有的是当年的大巫师,有的是部落的首领。
所以,专家推测,在遥远的史前社会,人们还远不能用一种科学的思维来解释自己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他们把主宰世间的力量视为冥冥中上天的旨意,而这些稀有而珍贵的天然玉石,无疑是上天的恩赐,在它的身上蕴藏着神秘的通灵神性。
在原始的宗教献祭活动中,人们簇拥在象征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到他们的身上,而当他们在巫师的召唤下,一次次走向神圣的祭坛,史前玉器便无可阻拦的成就了玉文化初期最辉煌的一个文明。
就这样,在史前玉文化的影响下,古老中国的这片土地上,由玉器承载的文明开始了漫长的历史旅程。
很少有人知道,从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在它之前的2000多年就已经有了雏形——丝绸之路的前身是一条运送新疆玉石的玉石之路。
在当年,开采玉料和运送玉石都是极度困难的事情。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取玉艰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
古人认为,昆仑山是神对大地的恩赐,而玉则是昆仑山对人类的恩赐。
出于对玉器的崇尚,古人开始四处寻找玉石的出产地,除了新疆的和田地区,在今天辽宁的岫岩,江苏的小梅岭等地,都留下了古人开采玉料的足迹。
对于玉矿石的成因,地质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大约在几亿年前,地壳运动把一种中酸性的岩浆侵入到大理岩中,大理岩和岩浆中的不同成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溶合,这些矿物元素最终凝结成了珍贵的玉矿石,而在后来的造山运动中,有的玉矿石裸露出地表,有的则被今天,在玉器商店里,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喜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
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避邪的理念非常奇特,而它的渊源,则是来自于汉代先人一种独特的玉器风尚。
汉代的人们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天然的玉石凝结了天地的精华,人死后,只要把玉器覆盖在尸体的表面,便可以保佑尸身不朽,灵魂升天。
在这样的信仰下,汉代玉衣应运而生。
人们用人体做模型,把上千块玉片连缀起来,做成玉制的衣服套在死者的身上。
,在玉器如此贵重的年代,制作这样的玉衣无疑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它要耗费大量的玉料和大量的人力。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精致的“玉含”,在手中放上精致的“玉握”,人的五官也用专门的玉器堵住,甚至连人的生殖器都要用特制的玉罩盒加以保护。
在这样周详而严密的防护下,他们坚信,即使是在令人畏惧的地下世界,依然可以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
而这种玉能使人不朽的理念,逐渐地便赋予玉器驱灾避邪的内涵,它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古代玉器文明以连绵不绝的姿态在中国发祥了近万年的时间,而在西方的任何一个民族中,竟然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照的对象。
研究员卢兆荫认为,这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明的国家,像埃及、巴比伦、印度是没有的。
对于玉料矿藏而言,中国只是众多出产国中的一个,在中美洲和新西兰,它们也同样有着悠远的制玉传统。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延续时间将近4000年,在它的鼎盛期,玉器文明一度非常发达,玛雅文明中的玉面具,相比较于中国同时期的古代玉器,无论是造型能力还是制作工艺都毫不逊色。
遗憾的是,随着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的制玉传统也随之中断了。
新西兰的毛利族人,同样有着久远的制玉历史,但奇怪的是,它的玉器制品似乎始终停留在装饰品的层面上,对于玉器文明而言,它的内涵显得太过单薄了。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古老中国的玉器文明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却愈显丰富和厚重。
李博生认为,玉作为我们民族来讲,被视为大地的舍利,佛教的一座庙得到一个佛指舍利,庙就有了核了,这个庙就站住了,就开始受香火了,因为它有那个舍利,玉,应该视同为大地的舍利,那是石头里面的精品,那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学者试图做出解释,但最终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文化现象似乎也只能定格成一个无从考究的历史悬案了。
追溯并思索这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过,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会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第二集神奇的技艺5000年前的人类还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年代,古代先人以磨制石器的方式制作生产工具,但就在这样一个原始石器时期的年代里,复杂而精美的玉器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在现在的专家看来,即使用现代工艺来制作这样的玉器,也是相当困难的。
人们自然顿生困惑:那些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古代玉器,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玉石是一种硬度极高的天然矿物,用今天的铁质刀具也很难在上面留下划痕,而现在发现的古人玉琮的外壁,却刻满了神秘的兽面纹饰……古人的玉琮造型复杂,上面的纹路细如发丝,不仅如此,玉琮的中心还被掏出了一个圆润而匀称的圆孔,外面则是对称的方形结构。
难道,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远古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一种并不为后人所知的复杂工艺吗?在今天的制玉工艺上,已经很难看到传统工艺的影子了。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古代制玉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手工工艺完全被一种全新的现代工艺所取代,今天的制玉工具用电能作动力,磨制的钻头采用特别定制的金刚钻,金刚钻的硬度远远超过了天然玉石,在电动工具的带动下,可以轻易的把玉石切割出各种形状。
一块已经基本琢制完成的古代玉璧,出土时上面残留了大量的沙石,这些看似普通的砂石的出现,揭示了古代制玉工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年,考古人员细心的把这些砂石保留在了玉璧的表面,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出土照片。
从最直接的方式去理解古代的制玉工艺,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那就是找到比玉石硬度更高的物质,只有这样,玉器的制作才有可能。
经过检测,这些砂石的矿物学成分是花岗岩,而其中石英石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石英石是一种高硬度的矿物,它的硬度可以达到7度,而通常,玉石的硬度不会超过6.5度,它使玉器的磨制有了可能。
那么,这种高硬度的沙粒,古人是如何找到的呢?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告诉我们说,沙子都是这种玛瑙啊等等粉碎了,或者是燧石粉碎,所以中国任何地方的沙子,硬度基本都在7度左右,因为很多石头长时间就变成土了,它变不成沙子了,沙子永远是沙子,不论经过几千万年也是沙子,这种沙子由于硬度都比较够,所以人只要到河边把沙子拿来后,把比较轻的淘掉,选纯度、硬度、颗粒大小一样的沙子,就可以做解玉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