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


(二)良心与信仰——道德的内在 机制
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个体自身 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 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 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 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 不可或缺的。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既使良心能够形 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 儒学、乌托邦、内圣外王
良心首先是一种对于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
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应
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
悟的人。
良心也只有凭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内化的认知,
才能对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和调控。
2.良心的情感成份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 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
(二)良心的特质
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消极底线的性质
1.良心的内隐性
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
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 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 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
2.良心的神圣性
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 体验的意思。 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 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 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 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 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良心的 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 理想。
威信 义务
LOGO
第一节
教师良心
一、良心概念
《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 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朱 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 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 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 “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 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 的一部分。
彻底性还表现在其 作用的时间维度上
良心对人的调节表现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之 后。
良心是道德人格的重要构件,也是道德人格的忠
3.良心的消极底线
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
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
反映,是消极底线的最低限定。
所以当人违背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会受到严重 的自责。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 的基本性质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 观照。这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 密切关系的范畴
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 ——西塞罗,《论辨集》
本我就是最原始的我,充满了各种欲望;无意识行为、饥 饿、口渴。 行成意象、冲动性行为 、 “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中的我; 推迟行动、考虑后果、“现实原则” 、 超我是道德上的我,是高于现实的,以道德要求严格要求 自己的我。 “自我理想”和“良心”、道德原则 内疚、自卑、羞耻 如果本我单独表现出来,往往是不被社会所接受,所容纳 的; 如果超我单独表现出来,就是超越社会的,使人就像道德 机器。 这两者经常存在冲突,所以自我就是调节这两者间的冲突 的,使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时又很 好的生存。
道德上的良心概念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人们
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 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道德责任感
自我评价能力
(一)良心的结构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 即认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认知成份
LOGO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咸阳师范学院
曾永安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 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 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 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师义务、教师良 心、教师公正、教师义务、教育威信)
师德范畴
仁慈 公正 良心
幸福
(一)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 “世袭智慧”
动物的获得性的习惯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 生的源头。 人的良心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心理遗传 和积淀 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的权 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 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 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 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 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
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
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当
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会发自
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
3.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 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 其次才是“意志”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 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 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 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 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 感受上的差异。
三、良心的作用
(一)良心作用的特点 (二)良心作用的方式
(一)良心作用的特点
该特点主要表现于彻底性
彻底性的第一个表现在 作用的深度上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 的良心”。用中国传统的伦理语言来说,良心最 易使人“慎独”。
良心作用的特色之一是使人无处遁形。良心的这 种内在和深入的制约与许多外在的制约手段(比 如法制)和勉强的义务要求相比,良心的作用是 最有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