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经典选读文献资料

经济学经典选读文献资料

锁定《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1]国富论内容简介编辑除“绪论及全书设计”外,《国富论》分为上下两卷,共五篇三十二章。

在“绪论及全书设计”里,《国富论》上、下卷斯密明确指出,所谓国民财富,就是指供给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第一篇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

从这些观点出发,该书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

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着分析了交换,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相互关系。

因为要实现交换,必须得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接着便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

因为斯密坚持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随后他便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

第二篇为“论资财的性质及其储蓄和用途”,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

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

前两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

第三篇为“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

从历史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

第四篇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

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为“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

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资本的积累,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2]国富论创作背景编辑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遥遥领先。

《国富论》的写作正值工业革命的前夜。

当时工场手工业仍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技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尽管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但由于封建势力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封建经济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时代迫切要求一个新的经济学说体系的诞生。

[5]在格拉斯哥大学教书时,斯密除了关注道德问题外,还经常去格拉斯哥工业区实地考察那里的经济生活,渐渐地将自己的学术重心研究转移到经济方面。

同时,他还参加了格拉斯哥地区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斯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思想。

1764年斯密辞去道格拉斯大学教授职务,改任青年公爵贝克莱得私人教师,陪同他到欧洲大陆旅行。

在巴黎,他结识了法国启蒙学派代表人物伏尔泰、重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魁奈何杜尔阁等名流,在交往中他受益匪浅。

1767年斯密返乡后闭门著书。

1773年他带着自己的著作到伦敦准备出版。

可到了伦敦后斯密发现,在他隐居的这几年又出了许多新的资料,他又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增补和修订,终于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

[6]国富论作品思想编辑1、富国裕民:经济学的目标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即政治经济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富国”和“裕民”。

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没有民众的富裕,“国富”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无论是富国还是裕民,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

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就必须解决如下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国民财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前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2、分工交换: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富国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斯密认为,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

有了分工,就会涉及交换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平等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易,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

在斯密看来,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的交换行为为基础的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是能够保持持久的常态。

3、“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的密码政府干预和管制的主张在重商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斯密以七章的篇幅对重商主义的学说和各种干预措施加以鞭。

在抨击重商主义的过程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就其性质与实质来说,是一种限制与管理的学说,是实现国民财富增进的最大阻碍。

矫正和克服这种弊端的出路,在于实现真正的自由放任,确立“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

对于自然自由制度的后果,斯密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

在斯密看来,在自然自由的制度下,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自然自由制度和经济自由主义,是令“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4、适度提高工资:市场经济应有之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工资和利润的关系问题。

斯密认为,适度提供工资水平利大于弊。

劳动工资的提供是由于对劳动需求的增加,而对劳动需求的增加又源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增进和资本的增进。

因此,工资水平与国民财富的发展水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提高工资不仅同富国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是裕民的应有之意。

[7]国富论作品影响编辑1、《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它是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基本包括了当时人类所建树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政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历史、伦理、经济和政治所表现的社会行为的各方面,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划时代巨著之一。

《国富论》中的许多学说虽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突破,但亚当·斯密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影响深远,他富有预见性的洞察和诸多实用的见解引起后人的重新思考。

时至今日,这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有着重要作用。

[8]2、《国富论》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国富论》是世界上第一本阐述欧洲产业发展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为现在经济的自由贸易、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这部著作自出版后即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流通。

3、亚当·斯密除了观点的正确即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当时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

一些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都以该书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

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19世纪对政府政策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政策的影响人们现在仍能感觉出来。

[9]国富论作品评价编辑美国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国富论》不仅是最为成功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或许是除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外迄今出版的最为成功的科学著作。

[7]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勒:从最终效果来看,《国富论》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的贡献的总和。

[10]英国经济史学家特伦斯·哈奇森: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或者说一场革命。

[11]国富论出版信息编辑《国富论》于1776年首次出版,之后斯密曾多次修订再版该书,1778年、1784年、1786年和1789年分别出版《国富论》第二、三、四、五版,该书曾被译为多国语言。

中译本《国富论》最早由严复在1902年以《愿富》书名翻译出版,现通行的是郭大力、王亚南于1931年重译、1965年校改的版本,该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2]国富论作者简介编辑亚当·斯密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他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构建了近代最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就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了见解。

斯密终身未娶,以教学为生,主要著作有:《道德情操论》(1759年)与《国富论》《1766年》。

[13]货币金融学作者简介编辑1994—1997年,他担任过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部执行副主席和主任,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助理经济学家。

米什金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总体经济的影响。

他先后出版了十几本书,包括《金融市场和机构》(第四版)(AddisonWesley,2003)、《通货膨胀指标制度:国际经验和教训》(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货币、利率和通货膨胀》(EdwardElgar,1993)、《理性预期在计量经济学中的运用:对政策无效性和有效市场模型的检验》(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

另外,他还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金融杂志》、《货币经济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

米什金教授曾供职于《美国经济评论》编委会,并任《工商业和经济统计》杂志的副总编;他还曾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政策评论》的编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