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学第八版腹外疝

外科学第八版腹外疝


后天性斜疝及直疝
第23章 腹外疝
临床表现和诊断
易复性斜疝
•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 还纳。还纳后压住腹股沟深环,增加腹压时肿块不能突出
•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尚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难复性斜疝
第23章 腹外疝
临床表现和诊断
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 常在腹内压骤增时突出,疝块不能回纳,疝块增大,质地硬,伴疼 痛及触痛,可伴有肠梗阻表现
斜疝
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
直疝
•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 角区(Hesselbach三角)直 接由后向前突出, 不经过内环,很 少进入阴囊。
腹股沟管内环
腹壁下动脉
直疝三角
第23章 腹外疝
发病机制
先天性斜疝
• 睾丸下降后,未闭锁的鞘突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 与腹股沟区解剖薄弱或缺损、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 不全、弓状下缘位置偏高有关
坏死的肠管
第23章 腹外疝
特殊类型
腹腔内的肠管已坏 死
肠管壁疝 (Richter疝)
逆行性嵌顿疝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疝
❖ 腹内脏器在腹股沟区突出者,称腹股沟疝。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 依据疝囊突出部位可分为: 斜疝:由内环突出,约占95% 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约占5%
腹外疝
腹内疝
第23章 腹外疝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
• 精索、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 过脐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年老、肥胖等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举重、腹水、婴儿啼哭等
腹内压力增高
第23章 腹外疝
病理解剖
疝环 疝囊
• 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 壁层腹膜经疝门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 • 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 使用一个锥形网塞置入已返纳疝囊的疝环中并加以固定,再用一成型补片置于精索后以加强腹 股沟管后壁。但不适合很大的疝囊,如伞形补片移位可致疝复发,异物感明显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PHS疝修补术 下片类似于腹腔镜修补,加强后壁;中间的连接部起到填充疝环的作用;上片类似于 Lichtenstein修补,加强后壁。起到多重修补的作用,同时更符合腹股沟区的正常层次分布
第23章 腹外疝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手术注意事项 (1) 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 (2)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3) 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 (4)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
补失败
第23章 腹外疝
第23章 腹外疝
切口疝
第23章 腹外疝
其他腹外疝
◆ 脐疝 §病因: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小儿脐疝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
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发生。成人脐疝多发于中年经产妇女、孕妇或肝硬化腹水者。 §临床表现: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啼哭时脐疝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疝囊颈一般不大,极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A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嵌顿机会
较多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很少进入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第23章 腹外疝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 嵌顿物缺血坏死、感染、肠漏、腹膜炎、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直立时腹股沟肿物在直疝三角呈半球形突出, 平卧后多能自行消失。很少进入阴囊,极少嵌顿
腹股沟直疝
第23章 腹外疝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第23章 腹外疝
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
脂肪瘤
肿大淋巴结
大隐V曲张结节样膨大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第23章 腹外疝
治疗
及时手术治疗! ❖ McVay修补法(最常用) ❖ 直接缝合
将腹股沟韧带与腔 隙韧带和耻骨肌筋 膜缝合在一起,关
闭股环
第23章 腹外疝
其他腹外疝
◆ 切口疝 §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壁切口愈合不良,最常见于下腹正中切口 §临床表现:腹壁切口处膨隆,有肿块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 休息则缩小或消失。可伴有消化不良、不全肠梗阻表现。检查可扪及腹肌裂开所形成 的疝环边缘 §治疗:以手术修补为主,细致缝合各层。疝大者可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或自体筋膜 组织进行修补
同时处理双侧疝
第23章 腹外疝
创伤 复发率 疼痛感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传统疝修补术 大 10~15% 较剧烈
无张力疝修补术 小
低于1% 小(大部分不必用止痛药)
疼痛时间 术后局部牵拉感
恢复正常工作
3月~1年半 明显影响正常生活 3周休息,3个月轻体力劳动
当天即可下床 无
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工作
手术前后禁忌证 应用趋势
第23章 腹外疝
手术治疗
传统的疝修补术: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
无张力疝修补术: ➢ 用修补材料(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加强薄弱区 ➢ 优点: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 ➢ 缺点:价格较贵,对材料要求较高(逐步普及)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 优点: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可 ➢ 缺点:需全身麻醉、手术费用高,临床应用较少
第23章 腹外疝 易复性疝
• 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
左腹股沟斜疝
第23章 腹外疝
难复性疝
• 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 复性疝。其中,腹内脏器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者,称滑动性疝
滑动性疝:盲肠成 为疝囊的一部分
巨大疝
第23章 腹外疝
嵌顿性疝 •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
对于幼儿的疝气手术,只需高位结扎即可,因为幼儿的 腹肌可在成长发育中逐渐强壮
对于成人,仅此治疗是不彻底的,只用于绞窄性疝有肠 坏死造成局部严重感染者,需择期行修补手术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精索
Ferguson法 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仅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


急性肠梗阻
第23章 腹外疝 鞘膜积液示意图
睾丸鞘膜积 液
精索鞘膜 积液
交通性 鞘膜积液
透光试验
第23章 腹外疝
治疗
非手术疗法 ◆ 1岁以下的婴儿 ◆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 部分嵌顿性疝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嵌顿在3一4h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估计肠袢未坏死者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管解剖
内 口 • 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 外口

即浅环,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1/3的腹内斜肌
• 前壁

腹横筋膜和腹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股疝 •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称为股疝 (femoral hernia)
第23章 腹外疝
❖ 上口为股环 ❖ 下口为卵圆窝 ❖ 前缘为腹股沟韧带 ❖ 后缘为耻骨疏韧带 ❖ 内缘为腔隙韧带 ❖ 外缘为股静脉
股管解剖概要
腹股沟韧带
股环
腔隙韧 带
股静脉
第23章 腹外疝
临床表现 ❖ 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可复性肿块 ❖ 容易嵌顿,嵌顿物为肠管时引起肠梗阻
后 壁 •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上壁
下壁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管解剖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 状下缘
后壁:腹横筋膜和 腹膜
外口
内口
前壁之外1/3的腹内 斜肌
前壁之腹外斜肌腱 膜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 带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第23章 腹外疝
脐疝
第23章 腹外疝
其他腹外疝 ◆ 白线疝
§发生于上腹壁正中线。表现为上腹正中肿块,部分病人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回纳后可在 白线区扪及空隙。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
结束
谢谢观赏
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 §治疗:除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疗法。满2岁后,如脐环直径
还大于1.5 cm,则可手术治疗。原则上,5岁以上儿童的脐疝均应采取手术治疗。成人脐 疝应采取手术疗法。脐疝手术修补的原则是切除疝囊,缝合疝环;必要时可重叠缝合疝环 两旁的组织。
第23章 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用腹腔镜在腹壁肌层后方,腹膜之前置一补片,达到修补后壁的作用。 但需全麻手术,手术费用高。
第23性疝均需紧急手术 ◆如肠管尚未坏死,可还纳至腹腔,按一般易复性疝处理 ◆如肠管已坏死,则应切除该段肠管并行一期吻合 ◆如患者情况不允许,则可暂作肠外置,7~14天后再行肠切除吻合
较多 已逐渐淘汰
很少 已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