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物及元素分带在矿床中表现十分普遍, 特别在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围岩接触所形成的 矿床中,不同的矿物、元素或组合类型围绕岩 体或矿体呈水平或垂直的状分布。例如河南某 热液交代型磁铁矿多金属矿床的矿物及元素分
– 花岗斑岩体内→接触带矽卡岩→外接触带白云岩 – 辉钼矿化→磁铁矿、菱铁矿化→铅、 – 元素、Cu、Mo→Fe、Cu→Pb、Zn、(Ag)
•
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位于北纬40—430, 以盛产 Fe、Cr、Ni 矿床为特征,其次 V、 Ti、Cu、Pb、Zn等矿床也占重要地位; • 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位于北伟 32 °31′~34°30′,主要矿床有 Cr、Ni、 Cu、Mo、Fe以及Pb、Zn等; • 南岭构造带位于北纬23°30′~ 25 °30′,为多种构造体系复合的地带, 主要产出 W和Sn矿床,有色金属、稀有—稀 土金属矿床的分布也很普遍。
矿化集中区的形成原因推测与地壳和上地 幔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性有关,与地质经历复杂、 保存条件良好及矿源层的存在有关。
矿化集中区的认识及研究意义在于指导 “就矿找矿”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我国地勘 工作者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就矿找矿”工作的 理论依据就是矿化集中区的存在的这一自然现 象。
2)成矿区域
成矿区域 是指某种或某些矿床类型相 对比较发育、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 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地区。
3
• 所谓等距性分布,指矿体、矿床、矿田、矿 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 地出现的现象。 • 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 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特 征的。如北半球的 6 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 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 距约为纬度 8 °左右。李四光教授生前指出, 我国境内有3条纬向构造成矿带:
•
矿化集中区内的矿床特点首先表现在矿床数 量多、规模大,特别是有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存 在。 • 如我国鞍本地区在 100 × 10Km2范围内发育 有700余个铁矿床、总储量达5×109t以上。 • 另外,矿种可以是单矿种,也可以是多矿种, 矿床成因可以是同期多成因。也可以是多期多成 因,
• • •
•
成矿区域是人们为了研究矿产空间分 布规律,进行成矿区划,从有关矿产的区 域性分布特征入手,结合区域内构造、地 球化学场特征而划分、总结的。 • 不同的大地构造成矿分析学派都按照 各自的观点对世界及我国成矿区进行了划 分,如地质力学成矿分析学派把我国的主 要成矿区域划分为纬向构造体系控制的成 矿带、新华夏系控制的矿带、河西系控制 的矿带、“歹”字型构造体系控制的矿带 等。
• 1)全球成矿带,是受全球性构造系统控制的 成矿带,如全球性的裂谷或板块缝合带,贯 通性深大断裂带等。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 矿带,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等。 • (1)环太平洋成矿带,即环绕太平洋的中、 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构造上属于岛 弧型或安第斯型板块俯冲带。它自南美洲南 端起,沿美洲西海岸,经白令海峡转亚洲东 部及东南部,延长4万多公里,规模十分巨 大。
• 有关等距分布的原因和机制,目前研究 不够。按地质力学观点,可能是由于构 造形迹多级别、多序次控矿的结果。构 造形迹往往呈等距出现,这种等距性与 应力的均布和岩块的均质性等因素有关。 当均质的岩块在应力作用下,应力的传 播具有波动性质,在出现驻波的地段, 便发生断裂,这些断裂平行而等距分布, 因而受其控制的岩体和矿床也相应地呈 平行和等距产出。
• 矿床等距分布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赣南漂塘西华山矿带 ( 图)受 NNE 及 EW 向构造复合控制,矿带内斜列展布 5 个已知 矿床,其间间距一般约5-6km,唯独矿带中部大龙山与荡坪 之间出现空档,距离较大,约为其它矿床间距的 2 倍。经这 一分析,联系露头上云母、石英线密集和深部隐伏花岗岩穹 窿等有利成矿条件的存在,经打 2 钻孔验证,终于找到了木 梓园隐伏大脉型钨钼矿床,填补了矿带中部的空档。
• 2 • 概念 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的矿种、矿 床类型或矿床的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的有 规律地交替变化的自然现象。 • 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广为见及, 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 • 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 全球性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矿床和矿 体分带等。
矿床
• 矿床在空间上也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分布, 具体体现为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 • 但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也可表现出 均匀分布特征,即在空间上的等距性分布。
1
•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是指矿床在平面的 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 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的现象 • 1) • 矿化集中区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 某些矿产或成矿组合特别丰富,形成具有 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的地区。
柿竹园式的矿床与花岗岩 凹部有关。自岩体顶凹部矿 化中心向上,依次出现 细网脉云英岩、矽卡 岩钨钼铋矿床
矽卡岩钨铋矿床
大理岩型锡铋矿床, 铍锡矿床等。
• 4)矿体分带:指矿体内沿矿体走向或倾 向,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有 规律地变化,这种变化构成的分带又可
• (1)矿化形态和结构构造分带。这种分带 在我国赣南粤北一带黑钨—石英脉矿床 中十分明显,形成著名的“五层楼”模 式,即矿化从隐伏岩浆岩穹隆向上直至 地表可分为大脉带、薄脉带、细脉—薄 脉带、细脉带、线脉带等五个带,每一 带有一定的深度范围、称为一层楼,工 业矿化主要产于前3-4带中。
• • 诸 广 山 • 锡、钨、稀土 • 成 矿 带 •
于 山 钽、铍、钨 成 矿 带
武 夷 铌、钽、 成 矿
• 又如在秦岭地槽褶皱带,在拗陷较深部位形成矽卡岩型 铜、钨矿床,在其一侧及端部延伸地区形成中低温铅锌 矿床,再向外则逐渐变为低温的锑汞矿床。实际上,上 述全球成矿带中的亚带如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钨锡亚带, 铅锌亚带,锑汞亚带,均属于区域性矿产分带。
• •
整个环太平洋成矿带又可分为内、外两带。 a、内带属新生代成矿带,在美洲西海岸沿滨海 断裂发育;主产铜、金矿床;在亚洲东部沿岛弧分 布,主要发育第三纪的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 (Cu、Zn等)及Au、Ag矿床,沿断裂带有基性、超 基性岩及有关的Cr、Ni、Pt矿床; • b、外带:位于大陆部分,属中生代成矿带,主 产W、Sn、Mo、Bi、Pb、Zn、Sb、Hg、Cu、Ag、 Fe等矿产,在我国还可进一步分出三个亚带:钨锡 亚带,从赣南粤北直到滇东,有东钨西锡的特点; 汞锑亚带,湘、黔交界;铅锌亚带,与钨锡亚带交 叉及部分重叠。
• 3)矿区分带:在矿区内,不同类型矿床 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分布。其分带标志 除了矿种和矿床类型外,也可用有用矿 物组合作为分带标志。这类矿产分带, 以热液型内生矿床的原生分带表现最多。
• 香花岭矿区围绕癞 子岭花岗岩体向外, 出现
– 花岗岩型钽铌矿床 – 云英岩型钨锡矿床 – 矽卡 岩 和 汽 成 热 液 型锂铍硼矿床 – 似层状锡铅锌矿床 – 脉状 铅 锌 矿 床 的 分 带。
• (2) • 内生矿床中矿石类型分带常表现明显。 一般特点是最下部多为形成温度较高的, 较还原性质的矿石类型,上部多为形成 温度较低的偏氧化性质矿石类型。 • 例如大厂锡石多金属矿的最下部为接触 带矽卡岩中似层状、透镜状闪锌矿、黄 铜矿,往上为锡石石英脉,再上过渡为 似层状和脉状锡石硫化物和方解石等。
成矿区域的范围常与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 构造—岩浆带或一定的构造—岩相带相符合。在一定的 构造—岩浆带中常产出某些内生矿床,在一定的构造— 岩相带中常赋存某些外生矿床或变质矿床。成矿区域还 和区域地球化学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壳中矿产的不均 匀分布主要是由于元素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因此,一 定的成矿区域也都有着自己的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2) 古地中海 — 喜马拉雅成矿带:包括地 中海沿岸和亚洲西南部及南部,经我国西 藏、川西、云南,属于地缝合线型消亡板 块边界。沿这一成矿带广泛发育有斑岩铜 矿、块状黄铁矿、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及 铅、锌等矿床。
• 2) 区域分带: 指区域性的矿床分带,一般以矿种和
矿种组合或者矿床类型作为分带标志,例如赣南钨锡矿 床的区域性带状分布:
• 。如我国南岭地区是钨、锡、稀有、稀土的矿化集
中区、川南滇北是铁铜的矿化集中区、湘黔交界地 区是汞锑的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铜铁矿 化集中区、鞍本、冀东是铁的矿化集中区、辽西冀 北是钼和铅锌的矿化集中区、胶东半岛是金的矿化 集中区、东秦岭是Mo和Au的矿化集中区、邯邢、 莱芜是铁的矿化集中区等。 • 国外,如美国上湖地区的铁、亚利桑那的铜、密 西西比的铅锌、克莱麦克斯的钼;苏联乌拉尔土尔 盖的Fe、Cu、库尔斯克的Fe、科拉半岛的磷—稀 土;南非阿扎尼亚的Au、Pt、Cr、金刚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