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区范围
1h 全市行政辖区
都市区面积(km2)
8494
都市区(市域)
都市区人口(万人)
804
都市区人口密度(人/km2)
940
出行时间
1.5h
都市内圈城市
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黄冈、 仙桃、潜江、鄂州、天门
直接影响区
都市内圈面积(km2) 都市内圈人口(万人)
58004 3075
533
9.8
鄂州
1594
104
650
111
10747
698
10.1
孝感4
6203
352
9.3
黄岗
17447
724
415
364
5032
210
7.0
咸宁
9750
277
285
156
5637
161
8.5
仙桃
2520
160
635
110
6883
437
9.2
潜江
1930
102
525
85
8434
二、武汉市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研究
1.人口发展规模 2002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805 万人,城镇住地总人口 523 万 人,城市化水平 65%。 2020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镇住地人口 800-1000 万人,城市化水平 80-85%。 2.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容纳 450-500 万人。 新区和组群(中心城区以外的都市发展区):容纳人口 300-350 万 人。 非都市发展区:容纳 60-80 万人。
附图 1:武汉市与周边地区交通时序关系图
1
武汉都市圈基本情况
城市 武汉
人口密度 面积(km2) 人口(万人) (人/km2)
GDP(亿元)
人均 GDP GDP密度 经济 (元/人) (万元/km2) 增长率(%)
8549
768
898
1493
19439
1762
11.8
黄石
4583
254
553
245
9690
附图 4:空间发展结构示意模式一
3.模式二 中心城区——组群——中心镇——一般镇 组群间隔,均衡扩展。 ①模式构成 中心城区——组群——中心镇——一般镇 中心城区 武汉市核心区,总面积约 500km2,规划住地人口约 450-500 万。
10
组群 全市设置汉阳、江夏、盘龙、阳逻四个大组群(人口规模 70 万 人左右)。流芳——豹澥、蔡甸城关、东西湖、邾城四个中小组群(人 口规模 20-30 万人)。 中心镇 中心镇分布于职能与模式一基本相同,建议人口规模为 5-6 万。 一般镇 保留现状建制镇,建议人口规模 1-2 万人。
8
全市用地的 52%,规划住地人口 150-200 万人。
三、城市空间布局多模式比较 1.多模式的主要共同点 ①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市人口 800-1000 万人。 ②全市域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二个层次。 ③宏观结构以“扇面区+放射轴”为基础。 ④结合武汉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和轴向结构布局城市空间。 2.模式一 中心城区——新区——组群——中心镇 双轴拥江,重点扩展。 ①模式构成 中心城区——新区——组群——中心镇 中心城区 武汉市核心区,总面积约 500km2,规划住地人口约 450-500 万。 新区 全市规划汉阳新区和江夏新区二个新区,其中江夏新区人口规 模 100-150 万,同时是远景武汉市城市空间主要发展区域。江阳新区 人口规模 100 万人左右。 组群 全市规划阳逻——北湖、盘龙二个大组团(人口规模 50 万左右), 东西湖、蔡甸城关、流芳——豹澥三个中小组群(人口规模 20-30 万 人)。 中心镇 全市规划 11 个中心镇,建议人口规模 8-10 万人。 中心镇是农业及生态发展区内服务于当地居民生活居住、农业
新区及组群——武汉市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非都市发展区——原则上不允许新增第二产业项目,中心镇可
适当发展为本地服务并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无污染工业。
②轴向分布
主要 轴向
汉阳-常福
纸坊-乌龙泉
主要 职能
汽车、机 械、物流等
光电、信息、 生物、制药、
高教等
流芳— 豹澥
光电、 新材
料、生 物等
阳逻-北 湖
2
4.空间结构 ①圈层结构:包括二圈(市域圈、非市域圈)、四层(都市发展区、 都市区、直接影响区、间接影响区)空间结构。
都市圈域结构及现状人口分布
都市发展区范围
主城 7 个区,远城区内圈乡镇
都市发展区面积(km2)
4100
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人口(万人)
621
都市发展区人口密度(人/km2)
1515
附图 2:都市区空间范围界定图
二、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概念 农业发展区是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 居民点用地。同时还有少量集中发展的中心镇和一般镇。生态发展 区是根据现状生态环境特点,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设置的水域、 林地、山地、风景区等用地。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总用地 4394km2,占
442
7.1
天门
2528
176
697
99
5645
399
7.2
合计
58004
3075
530
2980
9703
517
10.2
岳阳
4800
314
654
312
9936
650
九江
5813
210
361
181
8619
311
信阳
7410
320
432
203
6344
274
荆州
14067
640
455
370
5781
263
荆门
间集中发展的区域,是新增城市功能和城市人口的接纳地域。 总面积 4100km2,现状总人口 621 万人。 4.农业及生态发展区(非都市发展区) 概念:保证农业产业发展和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是市域
范围内除都市发展区外的其它区域。 总面积 4394km2,现状总人口 184 万人。
二、基本理念 1.城市区域化发展观 2.相对集中的发展观 3.阶段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的发展观
3.新增城镇人口分布 新增人口相对集中在新区,组群和中心城区部分地区,积极引 导人口的有序分布以形成相对理性的城市空间结构,避免人口无序 蔓延,造成城镇空间结构的无序变化。
4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融经济、生态、旅游一体化的现代都市
农业。强化各类生态保护区建设。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主要结论
第一部分 研究专题主要结论
一、武汉都市圈发展研究 1.概念 武汉都市圈指以武汉为核心,包括周边与武汉市有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的城镇和地区构成的圈层地域,是主、客观的双向推动的区 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 2.地位 武汉都市圈是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中远期随着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作为中国次区域中心城市纳入世界城市 体系。 3.范围 武汉都市圈总用地 112130km2,总人口 5116 万人,包括 1 个特 大城市、5 个大城市、6 个中等城市、10 个小城市。
都市内圈人口密度(人/km2)
530
非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外圈城市
2h 岳阳、九江、信阳 荆州、荆门、随州
间接影响区
都市外圈面积(km2) 都市外圈人口(万人)
54126 2041
都市外圈人口密度(人/km2)
377
出行时间
2.5h
3
②轴间结构:包括沿长江、沪蓉高速路形成的一级城市聚合轴 和沿京广线和京珠高速路形成的二级城市聚合轴,以及武汉——随 州、武汉——荆门等三级城市聚合轴。
9
生产的城镇,是农业发展区的次区域中心。该模式建议逐步取消一 般镇。
附图 3:职能结构示意模式一
②模式结构 双轴拥江,重点扩展。 与模式构成相对应的模式结构为二轴一带发展结构,其中东轴、 西轴为城市发展轴,一带为长江生态发展带。 西轴:以汉口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向北由汉口——盘龙—— 前川构成,向南由汉口——汉阳——汉阳新区(四新、开发区、常福、 军山等)构成,其中向南为主扩展方向。 东轴——以武昌为中心,向北由武昌——青山——北湖——阳 逻构成,向南由武昌——江夏新区(纸坊、乌龙泉等)构成,其中向南 为主扩展方向。 新区空间的选择、新区的发展条件、规模、职能、发展时机, 与中心城区的结构关系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城镇空间布局现状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区域化进程开始启步 2.城乡一体化进程非均衡发展 3.多元利益格局对城市空间布局作用明显 4.城市空间扩展方向主次较分明 5.远城区外圈发展相对缓慢 6.交通设施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互动作用不明显 7.城市投资空间导向性不明确
6
第三部分 主报告关于城镇空间布局方案的主要结论
12400
299
241
187
6254
151
随州
4636
258
557
165
6395
256
总合计
112130
5116
456
4398
8596
392
注:由于岳阳、九江、信阳、所辖市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近中期研究的 角度可重点考虑市区及邻近湖北省,且经济较发达县市,其中岳阳包括市区、岳阳 县、临湘市,九江包括市区、瑞昌市,湖口县,信阳包括市区、罗山县、新县、花 山县。
2020 年武汉市域人口布局
地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