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situ
(enzyme-linked immunosod,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万方数据
中进行药物与相应分子标志的临床评价。然而,多 数筛选出的分子标志止步于临床前研究。在此,以 国内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几种肿瘤为例,分析 其相关分子标志研究进展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一)乳腺癌 依据激素受体状态选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个 体化治疗的典范。分子靶向治疗,尤其是曲妥珠单
抗的应用,是乳腺癌个体化治疗领域近年来最大的
突破,而化学治疗的预测指标也有新的发现。 1.内分泌治疗:临床实践早已证实,只有激素 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内分泌治疗才能取得较
作用。贝伐珠单抗是针对VEGF.A亚型的重组人源 化单克隆抗体,对经多程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有效。 Schneider等¨1组织了一项比较紫杉醇联合贝伐珠 单抗与单用紫杉醇治疗转移眭乳腺癌的Ⅲ期临床试
效。同时,如何而有效克服这些药物耐药也成为研
究热点。
1.个体化化疗:以ERCCl、RRMl和TS及Ⅲ型
B微管蛋白治疗为例。 核苷酸切除修复是最重要的DNA修复途径,
标志指导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整合生物标 志靶向治疗肺癌(BATrLE)试验,该试验在肿瘤患 者个体化治疗及进行更有效的新案 治疗的255例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4个治疗
验(E2100)。研究提取患者肿瘤组织DNA检测 VEGF基因多态性,结果显示,与紫杉醇组相比,贝 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 著延长(13.3个月VS.6.7个月,P<0.001),为
VEGF-2578
好疗效,ER和PR双阳性者的有效率高达60%一
70%,ER或PR阳性者为30%一40%,两者均阴性 者不足10%旧J。Stendahl等口1运用IHC法检测了 328例原发Ⅱ期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的p27 (Kipl)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他莫昔芬对ER阳性细 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需要p27参与,p27(Kipl)功能
因子1;TS(thymidylme synthase),胸苷酸合成酶;IGF・lR
(insulin刚factor
FISH(flurescence
receptor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
(ch唧哪in
enhanced
in
in
situ
hybridization),荧光原位杂交;CISH
situ
hybridization),显色原位杂交;SISH(silver hybridisation),银增强原位杂交;ELISA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epidermal刚factor
hemistry),免疫组织化学;VEGF(v鲴j山r
endothelial删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ARP(poly-ADP・fibose polymera∞),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BRCAI(breast
咖c即susceptibility窖eIlel),乳腺癌易感基因l;PCR
配伍来实施个体化治疗。美国国会指出,现代医学 个体化治疗是充分利用患者遗传学分子特征更好的 实施医疗保健,便于新药发现和临床应用,利于改善
疾病诊断策略忙】。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是肿瘤分子靶标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保
证检测手段的先进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国在 “十一・五”计划中非常重视标准和规范分子诊断 检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 瘤医院承担了卫生部公益卫生行业基金“靶向治疗
已根据每例患者的特殊表现和体征,通过不同药物
化。国际学术组织,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欧洲内科肿瘤学会
DOI:10.3760/cma.j.iaan.1009-9158.2011.04.002 基金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课题 (200902002一1);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课题 (2008ZX09312-020);中央保健专项资金科研项目资助课题
BSI-201联合吉西他滨及卡铂(G/C)治疗转移性
TNBC,与单用G/C相比,BSI-201联合G/C能够使 临床获益率、中位无病生存(DFS)和中位总生存
针对不同人群,多个大型国际多中心随机分组I临床 试验(NASBP-31研究、NCCl'G N9831研究、BCRICXl36 研究和HERA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针对HER2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的应用,使HER2
究的揭盲和后续分析,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分子 特征选择患者接受靶向治疗,更能发挥靶向药物疗
EGFR基因突变患者接受TKI治疗后PFS显著延长
[危险比(hazard ratio,HR)=0.48,P<0.001],但
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更能从化疗中获益(HR= 2.85,P<0.001)。提示患者在拟进行EGFR-TKI药 物治疗前必须进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检测,选 择突变患者,可增加获益率【1引。另外,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者在第101届美国癌症研究 学会(AACR)年会上报告了首项以肿瘤组织的分子
DMl(T.DMl)是融合抗体和细胞毒药物作用的新型 靶向药物。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既往接受过
蒽环类、紫杉类、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治疗的
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T—DMl单药治疗
有效率达30%¨’。然而,靶向药物在用药6~10个
月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继发耐药,如何有效克服耐药 以及耐药的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之一。 VEGF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重要
(ESMO)、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和中国医师协 会肿瘤医师分会(CACO)均指出:开展药物选择、预 测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检测项目,并实现分子标志物
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 务¨引。本文以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淋巴瘤个
体化化疗、个体化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为例,阐述国内
外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现状,并展望肿瘤分子生物标 志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前景。
缺失可能与他莫昔芬耐药有关,p27表达水平可作 为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同时,在ER 阳性的肿瘤患者中,雄激素受体阳性可能意昧着疾 病预后较好HJ。但除了ER、PR和HER2作为常规 的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的指标外,目前仍无明确的
预测预后的分子标志应用于临床。 2.靶向治疗:仅以乳腺癌的抗HER2治疗、抗 VEGF治疗和抗PARP治疗为例。 2010年12月,美国圣安东尼奥第33届乳腺癌 大会上指出:HER2仍然是乳腺癌主要的分子靶标。
或复发乳腺癌患者活检标本的BRCAI mRNA表达, 结果提示,BRCAl mRNA可能是环磷酰胺和表柔比 星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然而,mRNA稳定性差, 保存不当会导致降解,其可行的检测技术和预测价
in Lung
Cancer)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
究,对比在化疗后复发的NSCLC患者中使用EGFR.
.综述.
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韩晓红马丽石远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斐 然,肿瘤基因组学、RNA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基础 研究向临床实践拓展,使传统经验治疗模式逐渐向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模式转变。越来越多 的临床研究证实,通过检测肿瘤患者生物标本中生
物标志物的基因突变、基因SNP分型、mRNA基因
(poiymⅢchain删lcti∞),聚合酶链反应;ERCCI(excision
神crom-eomplemendng
RRMl(rihonuelemide
geIle
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reductase
I哪lIator
1)。核苷酸还原酶调节
(1)分子靶向性治疗:利用eDNA生物芯片技术从 基因表达谱中寻找个体对药物敏感或耐药的决定因 子;其以SNP为基础,选择有效个体化药物治疗体 系。(2)临床治疗药物与相应分子标志的筛选与评 价: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在整个肿瘤网络中 起关键作用的分子,合成相关药物,在细胞水平、分 子水平、动物模型中验证药物作用,最后在临床治疗
和细胞治疗的规范化应用”的研究项目,目的是将
(B20098124);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课题(2010CX-41)
作者单位: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 瘤研究所内科(韩晓红、马丽、石远凯),检验科(韩晓红) 通信作者:石远凯,电子信箱:syIl口kai@yahoo.∞ 本文直接使用的缩略语:SNP(8iIlgle
AA基因表型的患者更能从贝伐珠单抗
中获益。而在第33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一 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加贝伐
珠单抗治疗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并未显著增加疗
效,使人们对贝伐珠单抗的疗效提出了质疑。 PARP.1是与细胞增殖和DNA修复相关的关键
酶。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 中BRCAl基因突变的患者更能从PARP一1抑制剂中 获益。O’Shaughnessy等旧1曾报道,PARP一1抑制剂
准备或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基本分为两种类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眦陀(hm∞印idml嚣rⅡwth factor r∞啊M 2),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 体;PR(progesterone receptor),孕激素受体;mC(immunohistoc—
标¨1|,但应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需时日。 研究发现,BRCAl基因缺陷与家族性乳腺癌发
生密切相关,BRCAl基因突变或缺失可改变基因产
物,使损伤DNA修复发生障碍,导致细胞恶变和肿 瘤发生。Egawa等¨引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晚期
万方数据
生堡焦墼匡堂盘查垫!!生垒旦筮丝鲞箜堡期£坐』堂丛鲤:叁P鲤垫!!:!丛丝:坠堡
癌患者不应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同时最近研究表 明,TOPIIA表达也是对蒽环类药物敏感的分子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