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伦理与法规期末论文
浅谈网络实名制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百度、知乎、淘宝等知名网络平台也相继宣布将加强账户内用户的实名信息认证,这意味着网络实名制的全面到来。
如果说我们的名字是一个点,那么我们在网络上的活动信息将会连成一条线,而随着我们个人与网络之间互动的增多,一条条的活动足迹线将会形成更详细的个人信息碎片。
其实只要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被收集整理,网络世界中的我们,将会变得透明,甚至很可能超过现实世界人际交往活动中所透露出的个人信息。
如果这样来分析,我认为网络实名制其实是互联网迈向法制化的其中一个基础和前提。
但当网络实名制在各大论坛类平台实行后,在确实有效地减少了挑起网络暴力冲突的“键盘侠”们数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论坛中网民互动热度的下降:通过认证的用户开始谨言慎行,尽量减少发布容易“触线”的内容,而未通过认证的用户则无法随意发布个人观点。
面对强制性的实名化认证,目前也许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一部分用户民意诉求表达的通道,但对于这一问题,我相信只要随着网络环境的“净化”,将会取得越来越多网民的理解和认可。
在我看来,让更多网友恐惧的,应该是实名认证后个人信息是否能够得到妥善保存的问题。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的数据中显
示,网民遇到“个人身份信息”遭泄露的情况最为严重,占比达72%。
虽然目前大部分网络平台都采取着“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选择来解决活跃度问题,以昵称形式鼓励用户积极发表言论,但其实这一选择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后台用户实名信息的确认与保护难度。
首先是用户信息的确认问题。
用户所提供的用于验证的信息,是否就是用户本人的个人信息,目前是很难做到一一核实的。
比如现在很多游戏平台推出了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未满18岁的用户将被限制游戏权限,但其实还是存在着很多未成年人借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身份信息通过验证的现象。
而百度对用户实名信息补全认证的方式,则是通过手机号码进行核实。
获得正确的手机号码是否就意味着获得了对应用户正取的个人实名信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根据移动、联通及电信三家运营商的规定,一张身份证最多可以绑定5个手机号,而不法分子完全可以利用用户办理业务时提交的身份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其他手机号码。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身份证信息的提交问题,有人建议在身份证复印件上不可涂改的位置标注上该复印件的用途,并注明除该用途外则无效。
这个建议听起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所提交的身份证信息的唯一用途,但实际操作起来时,很多部门及单位并不接收个人添加字样后的身份证复印件。
其次我们再来谈到用户实名信息的保护问题。
有人认为实名制后一旦信息泄露,那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信息盗用犯罪:比如诈骗分子在获取个人信息后,将有机会实行“一对一”的诈骗活动,一套个人信息对应一个诈骗方式,这使得诈骗行为更加让人无法通过自身情况来鉴别。
对于这个问题,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规定了,
针对网络运营者人为出售数据,获得经济利益的“主动泄露”,敏感信息、重要信息、普通信息。
售卖这三类信息,同时数量分别达到50条、500条、5000条以上,就是犯罪。
而对于网络运营者因技术水平不足、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被动泄露”,法律抬高了网络运营者门槛。
明确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一旦信息泄露,法律规定将对网络公司负责人追责。
然而,在用户个人信息的所有权得到保护,储存信息的网络后台也具备了对信息的保护能力与责任之后,也许还会存在着用户信息被滥用的问题出现。
而对于这一问题,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这里需要提到的,对于是否属于无关信息,我个人认为在这一方面,大部分用户是缺少鉴别与选择的能力的。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在使用手机APP时,经常遇到为提供更好的服务,APP端需要获取我们个人手机中通讯录、位置信息、读取短信、获得手机识别码、手机储存空间、相机和启用录音等等的用户权限,不知情的用户为了使用便捷,可能会直接一次性全部勾选,这其实相当于用户主动提供个人信息,那就不存在网络运营者的非法获取了。
如此看来,网络实名制的实行,不仅需要法律的推动,更需要民众个人意识的转变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