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四、我国害虫测报工作的发展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害虫测报工作较早的国家。 •5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东亚飞蝗和小麦吸浆虫的群众性工作。 •1956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方案》,对测报对象的确定、 测报办法的制订、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病虫预测 预报站。
•1982年除中央农牧渔业部设有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外,全国各级病虫测报站 共有1615个,共有测报专业人员7125人,已有800个以上的测报站积累有1 5—20年的历史资料。
•一般按发育进度检查结果,计算发育进度和制作其种群数量 变动的曲线。
(一)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数理统计学上,通常可以把发育进度百分率达16%、5 0%、84%左右当作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数量标准, 其理论依据是:害虫各虫态或各龄虫在田间的发生数量消 长规律表现往往是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即开始为个别 零星出现,数量缓慢增加,到一定时候则急剧增加而达高 峰,随后相反,数量急剧下降,转而缓慢减少,直到最后 绝迹。其整个发生经过,可用坐标图来表示。以横坐标表 日期,纵坐标表数量,或数量增减百分率,连接各坐标点, 即可得一曲线。这条曲线经过修正后很近似“正态曲线” 或称“常态曲线”。
• ③迁飞害虫预测 迁飞预测是根据害虫发生虫源地或发
生基地内的迁飞害虫发生动态、数量、及其生物、生态及生 理学特性,以及各迁出迁入地区的作物生育期及与季节相互 衔接的规律性变化,结合气象预测资料,来预测迁飞时期、 迁飞数量及作物虫害发生区域等。
④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 是在发生期、发生量等 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作物栽培和害虫猖獗相结合的观点,进 一步研究预测某种作物对虫害最敏感的时期,即危险生育期, 是否完全与害虫破坏力、或侵入力最强而虫数愈多的时期相 遇,从而推断虫灾程度的轻重或所造成的损失的大小;配合 发生量预测进一步划分防治对象,确定防治次数,并选择合 适的防治方法,以争取治虫的主动权。
(二) 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① 短期预测
短期预测的期限大约在20天以内,一般
只有几天至十多天。预测达10天以上的可以叫做“近期预
报”,其准确性高,使用范围广。一般作法是:根据害虫前
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情况,推算后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
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适期、次数和防治方法。目前,
我国普遍运用的群众性测报方法多属此类。例如棉铃虫的发
“S”形曲线分布示意图
%
(84)
上拐点
(50)
中拐点
(16)
下拐点
•以上不论按正态曲线方式或按“S”形曲线方式所求得的 “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只能代表虫灾中等 发生年情况。因为国内不少地区的实践证明:如某种害虫猖 獗发生,种群数量极大时,这个“盛发期”范围应扩大,约 以u±2δ为宜,即扩大到5-95%之间,5%和95%所对应的 时间约为起始和终止施药时间。相反,在害虫发生数量少时, 把盛发期缩小到40%-50%之间,以指导化学防治。实践证 明是可行的。例如1974年原江苏农学院在江苏东台,根据棉 铃虫发生的数量大,盛发期长的特点,把预测的始盛期和盛 末期的范围扩大到5%和95%,其预测值与田间实际情况才 较为一致。
生期和发生高峰期预报,多依据田间一代卵量,发育、孵阶
化情况,来预测二代卵高峰。
•② 中期预测
中期预测的期限,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
常在一个月以上, 但视害虫种类不同,期限的长短可有很
大的差别,如一年一代、一年数代、一年十多代的害虫,采
用同一方法预测的期限就不同。通常是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
生情况,以确定防治对策和部署。
第七 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第一节 农作物预测预报概况 1.预测预报目的意义 2.预测预报类别
第二节 发生期预报 1.基本概念和方法 2.发育进度预测法 3.有效积温预测法
第一节 农作物预测预报概况
一、目的和意义
•①害虫预测预报 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 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 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 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育进度调查法
•① 田间实查法:根据预测害虫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为
害特点选择好调查日期、方法和对象田,使所获资料符合当 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查日期一般掌握在某一、二个虫态出 现以前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等几个关键期。 最好是根据主要害虫发生与温度关系的资料进行分析,以确 定某种害虫的调查起始日期。例如山西省晋中地区,当(日) 平均温度达11.5℃时,玉米螟越冬幼虫开始化蛹;16-19℃ 时,开始发蛾;22℃时,幼虫开始为害。
•③ 长期预测 长期预测的期限常在一个季度以上。预测时 期的长短视害虫种类不同和生殖周期长短而定。生殖周期短、 繁殖速度快,预测期限就短,否则就长,甚至可以跨年。害 虫发生量趋势的长期预测,通常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某种害虫 的越冬有效虫口基数及气象预测资料等作出,于年初展望其 全年发生动态和灾害程度。
正态曲线的特点
•自曲线的最高点向下作垂线,与横轴相交点即为曲线的平均值,常用u来表 示。曲线以u为中心左右对称,向右为正值,向左为负值,左右两方距此中心 达1个标准差(δ)处各有一个点,对应在曲线上的也各有一个点,称为“拐 点”,二拐点之间(即范围内)的曲线,呈凸向,上升下降急速,而拐点以下 的则是呈凹向,升降缓慢。如果以整个曲线与横坐标之间所夹的面积为100 (即代表昆虫在一定空间、时间内的发生总量),则在正态曲线中任何以标 准差为单位的离均数(X)的距离内所含变数的百分率,都可以在正态曲线面 积表内查到,在u± 1δ范围内所夹面积代表的数量占总数量的68.27%,因此 通常把这个数量发生的时间范围称为“盛发期” 。-1δ和+1δ,即16%和84%, 分别称为“始盛期”和“盛末期”,而曲线的平均值u所指顶峰处之数值,代表总 量的一半,即50%,可称为“高峰期”。
正态曲线分布示意图
前拐点
68.27%
后拐点
95.45%
9
-3δ
-2δ -1δ
u
1δ 2δ
3δ
•如以累计发育进度方法来统计某种害虫,或某一虫态的数量 逐渐增加的情况,可将纵坐标改为累加虫数或累加百分率。 横坐标不变,数值由左向右逐渐累加,这样就可把正态曲线 改变成对称的“S”形曲线。它也有两个拐点,分别对应在纵 坐标累加值16%和84%左右处的“S”形曲线上,一上一下, 分别称为“上拐点”和“下拐点”。二拐点之间,种群数量急速 上升;下拐点以下呈凹向,上拐点以上呈凸向,数量增加均 很缓慢。数量开始出现或终止的日期,分别叫做“始见期”和 “终见期”。下拐点相当于正态曲线的-δ拐点,上拐点相当于 +δ,分别叫做“始盛期”,“盛末期”。当累加值达到50%,即 “S”形曲线的中点时,所对应的横坐标上的日期,叫做“高峰 期”。
•近年来,许多地方教学、科研、生产部门三结合,形成了全国性或省区性 测报科研协作网。特别是对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这三种迁飞性害虫 的迁飞规律及异地预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第二节 发生期预测
•一、发育进度预测法
•(一) 基本概念和方法
•1.发育进度预测中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划分标准。 发生期预测中常将某种害虫的某一虫态或某一虫态的发生期, 按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 期(有时还可有第一、二… … 高峰期)、盛末期及终见期。 关于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划分的数量标准有不同的见解, 但下列是基本的,也可根据种群数量的高低而有变动。
(二). 发育进度预测中的关键性工作
•(1)查准发育进度
根据预测害虫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为害特点,选择好调查日期、方法, 使获得的资料能符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一般要进行定期调查,由某一 虫态出现期开始前,每隔3-5天取样调查一次。对主要农业害虫则按国家 颁布的调查规范执行,统计出现数量,计算发育进度。由于害虫产卵、取 食对寄主植物种类、品种、生育期及长势等有选择性,不同类型田间虫口 密度、被害率、发育进度等,有时差异很大,因此调查时要注意调查各类 型田的面积比例及各类型田的虫口密度、为害率、发育进度等,然后加权 平均求得发育进度。在调查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对卵分级、幼虫分龄蛹分 级准确,减少人为误差。同时,可采用各种诱集法,如诱虫灯、性诱剂、 糖醋诱液等诱集害虫,逐日或逐次记录虫种、数量、性别等,掌握种群的 消长情况,既可用于预测,也可验证测值是否正确。
发育进度调查法
•② 饲养观察法:预测所需的若干资料要采用饲养观 察方法来求得。害虫交配繁殖、生长发育、生存死亡、 数量消长、为害轻重、及外露和隐藏等都是不断变化 的。在一定时期,只凭田间调查往往是不可能十分准 确地查明其“发育进度”和获得预测中所急需的材料的。
发育进度调查法
•③ 诱集法:不少害虫对某些物质有趋集习性。利用它们
二、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一) 按预测内容分4类
•① 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预测就是预测某种害虫的某虫态 或虫龄的出现期或为害期;对具有迁飞习性的害虫,预测其 迁出或迁入本地的时期。也就是从害虫生活史、物候学的角 度,研究预测其发生期,以此作为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
•② 发生量预测 发生量预测就是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或 田间虫口密度,主要是估计害虫未来的虫口数量是否有大发 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这是从害虫猖獗理论及农 业技术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害虫数量消长,以此作为中、 长期预报的依据。需坚持多年,积累有关资料,预测结果才 较可靠。
•④超长期预测 预测一年以上甚至5-10年害虫发生的趋势。 1986年我国第一次召开了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多年预测学术 讲座会,对我国主要病虫进行了5-10年的发生趋势展望对植 保工作的长期规划起了积极作用。
三、害虫预测的方法很多按其基本作法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 统计法 根据多年观察积累的资料,探讨某种因素 如气候因素、物候现象等,与害虫某一虫态的发生期、发生 量的关系,或害虫种群本身前、后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之 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或数理统计计算,组建 各种预测式。 •(二) 实验法 应用实验生物学方法,主要求出害虫各虫 态的发育速率和有效积温,然后应用当地气象资料预测其发 生期。另一方面,用实验方法探讨营养、气候、天敌等因素 对害虫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提供发生量预测的依据。 •(三) 观察法 是指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作物物候变化, 明确其虫口密度、生活史与作物生育期的关系,应用物候现 象、发育进度、虫口密度和虫态历期等观察资料进行预测, 为目前我国最通行的预测方法。主要预测发生期、发生量和 灾害程度。此外,昆虫生殖系统的发育观察结果,亦可作出 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