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临床法医学鉴定
• 1、思维障碍 妄想是思维障碍的主要表 现,常见的有被害、嫉妒、钟情、关系、 夸大、罪恶、疑病、虚无、贫穷等妄想 概念;其中被害妄想还可具体化为跟踪 妄想、被毒和致病妄想、影响妄想。患 者可能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采取各种行 为,如伤害自己、攻击他人、反复诬告、 扰乱治安
• 2、知觉障碍 幻觉是最常见的知觉障碍, 多数患者在幻听的支配下产生违法行为。 其他幻觉如幻视、幻味、幻嗅、幻触亦 可表现为作案时的主要症状
• 3、意识障碍 即整个认识活动发生障碍, 对周围的现状和自身都不能确认。由于 对外界不能清晰地感知,理解判断错误, 可以导致行为异常,以致犯罪
• 4、智能障碍或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主要 见于精神发育不健全的病人;记忆障碍 表现为对过去的遗忘,严重的却以一些 不存在的往事和幻想充满自己的记忆, 亦即所谓错构和虚构
2、法律上的评定;
• 主要是对被告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的 评定。 • 即其在作案时意识是否清晰或有障碍,理智是 否丧失,意识行为是否丧失或缺乏控制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 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 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 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民事行为能力
• 民事行为能力简称行为能力,是指公民 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享有的权利和 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的能力。 • 指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具有行使公民权利 和义务,自主或协商处理财产、婚姻, 订立契约,承担社会义务等方面的能力。 公民的行为能力一般取决于是否成年和 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三、易导致行为异常的精神障 碍
(二)损伤程度鉴定的意义
• 故意伤害罪、过失伤害罪、治安管理行 政处罚
三、鉴定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2、必须坚持以致伤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 发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为依据 • 3、活体的损伤必须由法医鉴定人亲自检查 • 4、应用临床资料是通常以原有病历和全面的临床检查为基础 • 5、鉴定时限应根据不同情况在伤后立即进行或在临床治疗终结后 进行。 • 6、由于损伤的多样性及伤后病情变化的复杂性,目前实施的人体 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不能穷尽所有的损伤情况,轻重伤之间尚有不 完全衔接吻合的情况,在鉴定时,对标准未作具体规定的损伤, 可以遵循损伤程度划分原则参照标准相近的条文作出相应损伤程 度评定。 • 7、影像检查时注意冒名顶替 • 8、临床特殊仪器检查中应以客观检查为主要依据 • 9、慎重鉴定损伤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第三节劳动能力鉴定与赔偿
• 一、劳动能力和劳动能力丧失 • 劳动能力的概念和分类 •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 • 劳动能力可分为:1、一般性劳动能力, 多指日常所需的劳动能力;2、职业性劳 动能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专门 知识的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丧失的概念和分类
• 5、情感障碍 情感与认识活动和意志行为都 是密切相关的,认识活动可支配情感,情感也 影响认识活动: • 常伴有意识模糊,事后不能记忆;丧失自我控 制能力,做出与刺激因素极不相称的严重行为; • 意志作用为强烈的情感所支配,而动作机械, 常伴有躯体症状出现,如面色潮红或苍白,瞳 孔扩大,手指震颤,事后精神消耗而疲乏、嗜 睡。常见于器质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精 神分裂症
(二)伪装精神病的鉴别
• 1、注重了解个人史 • 2、各种途径获得的病历材料、精神检查、辅助 检查是否大体一致,有无重大矛盾,整个过程 是否符合精神病的一般规律 • 3、深入细致地了解违法行为的详细过程,以便 从中发现破绽 • 4、对当事人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 • 5、必要时可隔离观察,同时用假治疗、真治疗 对照, • 6、伪装的程度常常与伪装的动机有关
1、医学上的评定:
• 主要是精神疾病的诊断,为了判断不同精神状 态的责任能力,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 重精神病,在发病期间无责任能力; • 暂时性心理障碍,在发作期间没有责任能力, 间歇期精神正常,有责任能力; • 轻精神病,一般有责任能力; • 精神发育不全,重者无责任能力,中度者有部 分责任能力,轻者有责任能力; • 病态人格,明显者有部分责任能力,轻者有责 任能力
四、精神异常与伤害
• • • • • (一)精神异常所致伤害案的一般特征 1、作案的目的与动机短浅,令人费解 2、缺乏作案预谋和计划 3、缺乏保护性 4、作案手段残忍
(二)鉴定依据
• 1、病史调查 • 2、既要有精神异常伤害人的一般特点, 又应具备诊断为某一精神病的临床依据 • 3、作案前有精神异常史,作案时和作案 后有精神异常表现 • 4、为确定精神异常,尚应对被告进行必 要的精神检查与其他辅助检查
三、损伤与赔偿
• • • • • • • 1、侵害身体权的损害赔偿 2、侵害健康权的损害赔偿 3、侵害生命权的损害赔偿 4、工伤及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 5、道路交通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 6、医疗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 7、食品、药品及环境因素致身体伤害损害赔 偿 • 8、人寿及健康保险的赔偿
赔偿的范围和项目
第二节 损伤程度鉴定
• 活体损伤是指机体受外界因素作用,导 致组织器官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 • 一、概念及依据 • 损伤程度鉴定的依据:主要来自案情、 病历资料、临床检查及必要的试验时间 差和特殊仪器检查。
二、分类及意义
• (一)损伤程度的分类 • 1、重伤 • 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 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 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 • 2、轻伤 • 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 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 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 于轻微伤的损伤。
• 劳动能力丧失持续的时间可分为暂时性 和永久性两种: • 1、暂时性劳动能力丧失; • 2、永久性劳动能力丧失 • 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大体上可分为: • 部分劳动能力丧失与完全劳动能力丧失
二、鉴定的引用标准
• • • • 1、职工工伤与职业病残疾程度鉴定 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3、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 4、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
• 人身损害赔偿原则是以侵权行为造成他 人人身伤害而引起的财产损失作为标准, 损失多少赔偿多少 • 包括医药费:诊察费、检查费、处置费、 药费、手术费等,误工费、交通费、营 养补助费、残疾赔偿费、死亡赔偿费、 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伤病关系
• 为了解决好损害中的医学问题,必须解决好损伤、疾 病与劳动能力丧失之间的关系和伤残鉴定时机等问题。 • 损伤、疾病与劳动能力丧失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十分复 杂的,通常,三者之间大致有四种情况: • 1、劳动能力丧失完全是疾病所致,与损伤无关 • 2、劳动能力丧失完全是损伤所致,与原发疾病无关 • 3、损伤诱发了原有疾病的发作,疾病是劳动能力丧失 的主要原因 • 4、损伤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加重了致残,损伤是丧失劳 动能力的主要原因
五、伪装精神病的鉴定
• 影响伪装精神病发生率的因素很多,常 见的有: • 1、对鉴定意义的认知程度 • 2、赔偿意识 • 3、精神损伤程度 • 4、对精神病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 5、环境影响
(一)伪装精神病的特征
• • • • • • • • 1、有一定的目的性 2、起病急骤,结束也突然 3、与精神病的一般规律不相吻合 4、症状多夸大、离奇和造作 5、易受外界影响,症状变化多端 6、发作的间歇性 7、强调自己有病 8、检查、治疗不合作
(三)伪装精神病与癔症的鉴别
• 1、癔症多有癔症性格,如高度情感性,感情色彩浓厚, 暗示性强,疑心大等;而伪装精神病者可无特殊 • 2、癔症是发作性疾病,既往可发现癔症发作史,而伪 装精神病的却无该病史 • 3、癔症出现是无意识的;而伪装精神病都有明确的动 机和目的,症状出现是有意识的 • 4、癔症发作无特定时间;而伪装精神病多选择在犯罪 后的关键时刻 • 5、癔症发作时行为具有造作、夸张和发泄色彩,但并 不过头;伪装精神病者的行为通常过头,“比真疯子 还疯” • 6、癔症病人的言语很少有什么顾虑和计划,常常不相 矛盾;伪装精神病的语言非常谨慎, • 7、癔症不发作期间,往往不厌其烦地说身体不适
二、鉴定的对象和内容
• • • • • • •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 2、民事案件的当事人 3、行政案件的原告人 4、违反治安管理应当受到拘留处罚的人员 5、劳动改造的罪犯 6、劳动教养人员 7、与案件有关需要鉴定的其他人员
(一)刑事责任能力
• 刑事责任能力简称责任能力,一般是指 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 的能力。责任能力是刑法学上与犯罪联 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对犯罪进行量刑和 惩罚的主要依据。一般有无责任能力需 要从医学和法律两个方面来评定。
• • • • • • • •
(三)诈病的特点 1、有明确的目的 2、同一人群中常常伪装相同的疾病 3、常伪装用一般手段不容易检查出来的病 4、过分夸大病情和症状 5、症状混乱而矛盾 6、病程反常 7、体检不合作
• • • •
(四)诈病的鉴定 1、认真审查案情及病史资料 2、详细询问病情 3、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医疗技术 检查 • 4、聘请有关专家会诊 • 5、慎重作出鉴定结论
第四节 精神状态鉴定
• 一、鉴定的任务 • 1、怀疑被告有精神疾病,需要鉴定作案时的精神状态, 并提出有无责任能力的鉴定结论 • 2、被告在犯罪后或在施行刑罚的过程中,出现精神异 常需要进行鉴定,根据精神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决定惩 罚的减免或者保外就医 • 3、如果对被害人和证人在精神健全问题上持有怀疑是, 也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犯罪的情节以及证词的法律 效力 • 4、在民事诉讼中,如果怀疑当事人有精神病,需要进 行鉴定,以确定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是否需要确定监护人。 • 5、如果确定为精神病,需要采取何种医疗措施也应提 出意见供司法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