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应为I型糖尿病。

消渴与五脏相关。

糖尿
病合并脂肪肝属中医学“消渴病”合并“胁痛”“腹痛”或“积聚”。

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
久卧少动、过度肥胖等应为II型糖快活病。

近年来研究显示,4%~46 %的脂肪肝患者合并有
糖尿病;近乎50%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约30%~70%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无症状性的肝肿大
和轻度的肝酶异常,约75%的患者两病共存。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与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胰岛素抵抗因素关系密切,也与长期高血糖有一定的关系,并且糖
尿病合并脂肪肝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

传统的观点认为其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脾,下消治肾,从肺、胃、肾三消论治。


笔者认为糖尿病不只是与肺、胃、肾三脏有密切的联系,肝脏与糖尿病发病亦有着内在联系,故应注重从肝论治。

五脏论治
1、从肺、胃、脾、肾与肝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

肝为厥阴之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
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

肺主降,而肝主升,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
致气火上逆,木火刑金,肺阴被灼,耗伤阴津,故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

肺主治节,燥热
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量频多,舌红苔黄脉弦数。

此为肝郁化火,燥
热伤肺。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犯胃,胃火炽盛,腐熟力强,食入即化,故见消谷善饥。

阳明热盛,耗伤精血,无以充养肌肉,故见形体消瘦。

胃津被灼,大肠失其濡润,无水舟停,故见便秘,舌质干红,苔黄燥,脉弦数而有力。

此为肝火犯胃。

肝失调达,横逆侮脾,肝脾
不和,脾失健运,精气不升,升化无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于脏腑而营养四肢百骸,故见神
疲纳呆,虚胖乏力,或日渐消瘦,时有便溏,舌淡红,舌体胖嫩有齿痕,脉弦。

此为肝郁克脾,脾失健运。

肝肾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血的化生,有赖
于肾中精血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精能生血,血能生精,故又称
为“精血同源”。

肝火盛,子病及母,下劫肾阴,肾虚固涩失职,约束无权,水谷精微下注,
故尿量频多,小溲浑浊如脂膏,多梦遗精。

此为肝阳无制,肝肾阴亏。

1.1从中医现代研究来看,脏腑功能的失调其实就是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研究还发现,肝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加而清除能力下降,故
可推测胰岛素抵抗与之有关。

肝郁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糖尿病合并
症发生的基础。

肝脏既有同化糖和产生糖的作用,肝脏代谢功能紊乱,对脂肪消化运输不能
完全,造成脂肪在肝脏堆集,从而形成脂肪肝。

脂肪是转换糖重要产物之一,大量的脂堆集
对糖的代谢增加负担,同时也影响胰岛对胰岛素的产生与释放功能。

又是胰岛素灭活和代谢
分解的器官。

如果将糖、胰岛素等血中成分看成中医的气血,那么β、α、γ、PP等胰岛细胞
的分泌功能可以理解为脏腑的气化功能。

肝脏疏泄气机调畅与否,决定胰岛细胞协调内环境的
稳定,从而决定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肥胖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不低,存在着胰岛素抵抗,与
糖尿病人β细胞缺乏有关,其实质是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所致。

日益引起重视的糖尿病黎明
现象,恰恰发作于肝气当令的平旦之时,更进一步证明了肝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

1.2从糖尿病的并发症来看。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雀盲、耳聋、
末梢神经炎、肾小球动脉硬化、疖、痈、脓、肿,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
塞等。

这些病发病原因亦与肝有密切的联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精血不足,不
能营养耳目,故出现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雀盲、耳聋等;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积久成瘀,淤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日久化火,
火热炽盛,壅居凝滞成毒,故出现疖、痈、脓、肿;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日久肌肉不仁,症状表现与末梢神经炎相似,《素问•痿论》曰:“脾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内痿。

”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1.3 从脾诊治以健脾益气,脾脏有着运化主气的功能,助运化浊为基本治则,并随症加减,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启中、祛浊扬清之功, 使痰湿、瘀血得以化解, 从而使血糖下降、脂肪肝消除,故而取效满意。

2、从肝论治
2.1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

肝郁指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是肝疏泄不及的表现。


郁的主要原因为情志不遂,暴怒抑郁。

肝郁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调,从而使气血津液运行
输布紊乱,不能上输体盖,中以转输,使精微郁于血中或随清气下泄。

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检查血糖常是升高并见尿糖。

这时如果调理肝脏,畅达气机,升降有度,那么精微输布正常,血尿糖有望消失。

肝郁进一步发展,化火伤津就影响到肺胃肾等脏腑功能,从而出现明
显的糖尿病症状,所以认为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

2.2肝火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肝火是指肝相火(阳气)偏旺或太过,出现冲逆现象;
肝火证是肝脏疏泄太过,肝功能亢进的表现。

引起肝火证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失调,肝郁化火。

肝火证主要是阳气升动太过,具有犯肺、伐胃、伤津,耗血及挟痰等特点,是在肝郁气机失
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损耗到气血津液,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肝火上犯于肺致木火刑金,中侵
于胃致胃火炽盛,下耗于肾致肾精更伤,使糖尿病进一步向前发展,并产生多种合并症。


认为肝火是糖尿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3肝虚是糖尿病后期的主要病机。

肝虚是指肝脏气血阴阳不足,肝气肝阳是肝脏升发疏泄
的功能基础,肝血肝阴的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肝虚以肝之阴血不足多见,多因肝用
太过,从火伤阴,累及肝阳不足,并由肝及肾,致肾阴不足。

阴虚日久则伤阳,使阳无所化,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

肝虚是肝郁肝火使肝用太过,以阴津、精血耗伤为特点,是糖尿
病中晚期及其合并症的主要病因。

证属肝肾阴虚,治以补肾养阴,平肝潜阳,立方:炒杜仲10g,桑螵蛸15g,山萸15g,茯苓10g,石斛10g,花粉10g,玉竹10g,麦芽10g,神曲10g,白芍10g,菊花15g,牛膝15g,山药15g,益智仁10g,乌药10g.嘱患者注意饮食调节,保
持情感舒畅,加强体育活动。

临症加减,取得满意效果。

2.4 胡爱民等认为就病性属于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肝脾,与痰、湿、热、毒、瘀有关。


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其治疗当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逍遥散化裁,药用白芍、当归、柴胡、
茯苓、白术、泽泻、生黄芪、山楂、内金等,并随症加减。

在加味四逆散治疗2型糖尿病脂
肪肝肝损害临床观察研究中证实加味四逆散中诸药配伍使肝气得舒,气机得畅,脾气健运,
气血津液得以正常代谢,肝气调达起到很好的作用。

3、从肾论治
从肾诊治认为肝肾不足,改善肾小球动脉硬化,增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以延寿丹补肝益
肾治其本,加用山楂、泽泻、丹参、决明子等活血化瘀、祛痰理气治其标,标本兼治,故收
到比较确切的疗效。

4、从心论治
将本病辨证为心神不足, 聚津阻脉。

病性属本虚标实, 病位在心、肝。

以养殖心安神,故以补
心通脉汤方中用人参、当归补气血以养心神; 牛膝、生地黄补肾水, 肾水足上荣于心, 补养心神; 黄芪、白术、绞股蓝健脾益气以行气通脉; 木通、石菖蒲、茯神开心窍, 敛心神; 麦冬、天冬、天花粉、地骨皮生津止渴, 补肺阴, 肺为肾母, 补肺阴以滋肾水,进而以补心神; 柴胡、薄荷疏肝
通脉。

标本同治, 以补养心神, 行气通脉。

3.小结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有时疗效不甚理想,特别是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

传统的三消辨治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要结合理化检查指标确定I型、II型糖尿病。

而从肝、
脾、从肾、从肺、从瘀、从湿论治,也只反映了糖尿病的某一方面或某个阶段,未能揭示糖
尿病的本质。

临床和实验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能协调平衡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

脾升胃降,肾藏肺降,都与肝有关。

肝失疏泄,不仅使人体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挟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调,发生消渴(糖尿病)特别是II型糖尿病。

从肝治疗糖尿病与脂肪肝,就是通过调肝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脾升胃降,肾藏肺降,,升降有序,气血津液输布正常,则病症自消。

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调畅情志,促进病情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