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精品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原创精品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与解析,理解文中材料及观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文中艺术美的原则出发,欣赏与感悟中国艺术的美(2)通过欣赏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艺术美的认识,增进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教学方法:引导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词句难点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3.解读文中材料及观点,搞清二者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作者: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人。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三、把握全文,理清思路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1-5)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6-11)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12-14)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四、解读文章材料与观点1.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台精神--由舞台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课文里所阐释的观点(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含义: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观点:“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含义:去粗存精。

观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含义: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观点: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

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

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含义: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观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五、小结:文章就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和实的关系,旁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中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六、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强化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及其二者关系。

2.引导学生具体欣赏艺术中的虚和实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3.引导尝试运用虚和实的艺术原理进行美术创作,在实践中掌握虚和实关系并认识二者的美学意义。

4.了解古代诗歌中的虚和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林泉高致》)请问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美学原则?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二、欣赏艺术中的虚与实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1.戏曲京剧表演中的“过门”动作,就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的,达到“真境逼”,如身临其境,使人忘掉对戏剧布景的要求,以致“神境生”的。

再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手执一马鞭,上下摆晃,做出的姿态便给人以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岂不弄巧成拙。

这样一来,真是真了,却扼杀了观众的想象,过于实在,诱发不出观众的联想与想像,又何来艺术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实与虚的融合,只实不虚是不行的。

2.书法“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

3.美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4.建筑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

5.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

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

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

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

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

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

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

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

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

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唯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三、虚实美学原理的运用按照虚实相生的要求请你画画:1.踏春归来马蹄香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

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

2.深山藏古寺画面上只见祟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

这也是实中存虚。

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3.竹锁桥边卖酒家一座小桥,桥边是茂密的竹林,竹林高处挑着一面酒旗,酒旗上面写了个大大的“酒”字。

他虽然没有画酒店的房屋、店主、顾客等等,但是,那个“锁”字却表现得活灵活现。

李唐从“虚”处着手,没有重点描绘酒家,而在小溪桥畔的竹林深处,斜挑出一幅酒帘,正切合到“竹锁”的深意,这种“露其要处而隐其全”的艺术手法使宋徽宗大为赞赏,4.蛙声十里出清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

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了。

四、诗歌中的“虚”与“实”(一)原理解析(1)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3)虚景和实景的关系A、化虚为实B、化实为虚C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