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酝酿、萌芽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三章引进、初创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四章革新、探索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五章发展、繁荣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六章逐步成熟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七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参考文献:1、*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
6、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8、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10、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黎锦熙选集》《王力选集》《吕叔湘选集》《胡裕树、张斌选集》《朱德熙选集》《邢福义选集》《陆俭明选集》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以下概念:语言、语法、语法学史、语法史2、掌握语法的性质3、认知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外比较)4、了解语法学的历史分类和用途分类。
5、了解汉语语法学史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语法概述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是能指和所指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要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言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二、语法概述(一)语法的定义1、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
2、语法学:对语言的结构规律进行描写的科学。
(二)语法的特点概括性、生成性 、递归性、稳固性、民族性。
1、概括性(抽象性)语法是对语言实例的抽象概括。
2、生成性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来。
S + V + O S + O + V•3、递归性 • 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套用,相同的结构和不同的结构都可以套用。
“一朵大红花”套用偏正结构,“他去食堂吃饭”三种结构套用。
• 相同的结构的层层嵌套,体现的是递归性规则。
• 语法结构的递归性:语言结构的某一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结构去替换与扩展。
•4、稳固性语法的稳固性是与语言的语音和词汇两要素相比较而言的。
5、民族性民族性即个性,是与各种语言语法的共性相比较而言的。
(三)语法学的分类1、从研究目的分为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
(1)教学语法:也叫“学校语法”,根据语法教学的要求所制定的语法系统。
(2)理论语法:以探讨语法研究的一般原理、方法论和建立一定的语法体系为目的的学科。
2、从研究的社会目的分为规范语法和描写语法。
(1)规范语法也叫规定语法。
语法学家以传统的或既有的成规为依据而规定的语法体系。
中世纪的西方曾以拉丁语法为标准,规范其它语言。
(2)描写语法①语法学家以客观的描写方法研究语言在发展中一定时期的语法事实而构成的语法系统。
它重视断面的、静态的描写,其目的在于弄清楚某一语言的语法体系。
②指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语法研究。
3、按照历史发展分类:传统语法、结构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
(1)传统语法: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所形成的语法研究体系。
以形态和概念为基础划分词类以词作为语言结构分析的基本单位以逻辑和意义为基础剖析句子析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以求得中心词为旨归。
规定的而不是描写的重视文献语言(历史比较语言学除外)(2)结构语法: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三派虽有差别,但都继承并发展了结构主义的奠基人索绪尔的基本精神,所以通称为结构主义语法学,主要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3)转换生成语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创立者是乔姆斯基。
这一理论认为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语言能力,试图用有限、明晰、简单的形式化规则系统或原则系统,来描写和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注意探索生成句子的一系列普遍性的抽象原则。
•(4)功能语法:也称功能主义语法,它是与生成语法相对立的学说。
它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研究语言的趋向。
这一理论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自然语言的功能观为基础,关注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为代表。
另一类是以语言成分在结构中的功能关系为基础,研究认知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认知语法和语言类型学大抵属于这一类。
美国的兰盖克和格林伯格为这一学派的代表。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比较)(一)与印欧语比较1、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2、虚词和语序是表达汉语语法意义的两种主要的语法手段。
3、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有大量的语气词和量词。
(二)与古代汉语比较语法史:语法的发展与语音、词汇比较,语法的稳定性大得多,比较最基本的主谓宾语序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没有变。
但是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语法的发展呈现一种精密化、多样化的趋势。
1、词法比较A.实词的发展①趋向词上古时有“来、去、上、下”表示一般趋向的动词,双音节趋向动词不存在,大约在元代开始,才逐渐多起来。
•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②动词的重叠形式动词重叠的形式,上古汉语里有AA式,没有ABAB式,而现代汉语里既有AA式,也有ABAB式。
《公刘》:于时言言,于是语语B.虚词的变化①代词代词是封闭性词类,古人一直把它看做虚词。
从数量上说,古代汉语的代词要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语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古代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等,上古指示代词有“彼、他、夫、伊、渠”。
②量词和汉代古汉语相比,现代汉语量词的用法有了发展:第一,可以重叠,重叠后意义有所改变。
如“个个”表示整体中的每一个。
第二,出现了不同的量词结合形式。
如“人次、吨公里、千万时”等等;第三,动量词已十分丰富。
③助词新兴的词类:动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发展:“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在上古汉语里,没有和“地”、“得”对应的词。
语气助词的发展:呢、了、吧、吗④表复数的“们”只能出现在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后面,不能单用。
上古汉语表复数用名词“辈、属、曹、侪”等,“们”最早出现在宋代。
C.词缀的变化①先秦时期汉语的前缀“维、其、有”等。
这些前缀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前面,只起了增加一个音节的衬音作用。
如“有夏、其获”等。
这些前缀先秦以后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②后起的前缀“阿”、“老”:一直延续到现代。
汉代现代汉语的名词后缀: “子”、“儿”、“头”上古都是名词,有实际意义。
“子”本用于小称,如“童子”;也可以用于尊称,如“夫子”;也用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舟子”。
魏晋南北朝后,“子”虚化为名词后缀,使用普遍起来。
如: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孔雀东南飞》)“儿”本指小儿,魏晋南北朝以后常接在名词、动词后面,逐渐虚化,唐代后“儿”做后缀就很普遍了。
如:无限峰儿作队飞(。
韩琦《柳絮词》)“头”本指人头,魏晋南北朝以后用在具体名词后做后缀。
如:伞头亦似有角,团圆下垂(《洛阳伽蓝记》)。
宋代以后,“头”还能用于抽象名词,如“话头”、“念头”。
③现代汉语里新兴的后缀:“者、员、家、化、性、度、品”等,其中“品、性、度”等是从日本引入的。
D.词性的变化词类活用及其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1)现代汉语的活用;(2)词类活用的固定化;(3)从句法到词法:蚕食、云集、席卷2、句法比较A.词序的变化古今汉语的次序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不一致的地方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介词短语的语序等。
B.被动句的变化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多种表达式:为…所、为、于、见、被这五种“被动句”中,现代汉语常用的是第五种,但表达形式趋向复杂化。
C.¡°把¡±字句的出现“把”本为动词,意思是持、拿,同义的动词还有“将”,后来虚化为处置式的标记。
到了唐代,这种“把”字句已经流行开来。
宋元时期“把”字句相当活跃。
D.体的完善化“了”、“着”、“过”原来是动词,“了”意思是“终了、了结”;“着”唐代以前又作“著”,是“附着”的意思;“过”表示空间的移动。
它们从中古以后开始虚化为动态助词。
E.句子成分的转化古代汉语句子里,在动词后表示工具、对象等的名词补语,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移到动词前面,转化为状语。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木瓜》(三)与方言比较1、重叠:方式及意义喷喷香(上海话)白雪雪(福建话,雪白)红、红红(很红)、红红红(极红)(厦门话)2、构词法和构形法(1)构词法:a 特殊的构词成分:晋语中的“圪”闽语中的“悖” :只悖(现在)、早悖(刚才)、头悖(刚才,近过去)、许悖(那时)b 顺序的不同:母猫,猫呣(粤方言)、猫嫲(客家话)鸡公(海南话)-公鸡(2)构形法现代汉语普通话表现语法意义的构形变化主要是“重叠”和“附加”两种方式。
方言中有“内部屈折”(通过词语的内部语音变化来表达不同的含义),主要表现在单复数、小称变化等。
人称代词的数:人称代词复数的构成,多数方言用附加法,官话区多加后缀“们”,也有少数方言采用音变方式。
变韵,如厦门:单数[li53](第二人称)[i44](第三人称)复数[lin53] 、、[in44] 、、变调,如陕西商县:单数[ni13](第二人称)复数[ni21] 、、名词的小称:普通话中名词用附加成分“儿”表小称,例如“瓶儿”。
但是,不少方言的小称是用其它语法手段表示的。
有的方言以重叠方式表示,多见于官话的西北、西南地区和闽方言,例如成都:瓶瓶[pin31pin31-44],罐罐[kuan13kuan13-44]。
有的方言则以音变方式来表示,例如浙江温岭的小称变调:桃[d]读本调31时表示一种树木,读变调45时表示桃儿;同样,李[li]读本调32时表示一种树木,读变调41时表示李子。
3、语序不同一些最基本的句式,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样的格式,方言跟普通话都比较一致,但大同中有小异,方言跟普通话在语序上还是有不少这样那样的差异的。
双宾语的位置:你分一支笔啀。
(你给我一支笔)梅县话拨本书伊。
(给他一本书)上海话我畀一本书佢。
(我给他一本书)广州话状语的位置梅县话:着多一件衫。
(多穿一件衣服)讲少两句话。
(少讲两句话)潮州话:食加半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