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


1.1949-1957 繁荣阶段 2.1957-1966 曲折阶段 3.1966-1978 萧条阶段
这个阶段的语法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4.1 语法知识大普及
党和政府重视语法研究。1950年5月,《人民 日报》转载吕叔湘的文章并发表短评,呼吁大家注 意文法。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评语 言混乱现象,强调规范使用语言,同时连载吕叔湘 和朱德熙朱合编的《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 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语法知识普及书刊陆续大量 出现,若干语文杂志出版。
“中国语言学若以专著而论,则训诂学发 生最早,文字学次之,音韵学又次之,语法 学最迟。”——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1 训诂学方面
《尔雅》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作者不详。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 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 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 “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尔雅》 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 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 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 之中。《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
4、局限性
① 模仿英文文法; ② 依意义作为语法分析标准; ③ 句本位文法( “六大成分,七实位,依 句辨品九词类。”以句子成分为中心,成 分决定词类。)
三、汉语语法的革新探索时期
(1936—1949)
标志性事件:
1936年1月王力在清华学报发表论文《中国 文法学初探》,批判模仿,呼吁革新。
起因:
词类问题讨论:讨论词类要涉及句法,研究句法
就要确定主宾语。主宾语问题是句法研究的起点, 观点不一致会影响对句子的分析。
编写中学课本的需要:主宾语问题意见分歧会
引起语法体系分歧。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起:编辑部接到读者来信众
多。
(2)55-56年,主宾语问题大讨论
主要问题
A.划分主宾语的标准(意义是结构?)
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1938—1943)
主旨是破旧出新,批判模仿。《中国文法革新论 丛》是文法革新讨论的论文集。核心是词类问题。 “一线制”和“双轴制”。京派:王力《中国现 代语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海派:陈望道、方光焘
四、汉语语法学的繁荣发展时期(建国到78)
内容简介:
该书出版于1898年。 全书共十卷,另有序、后序和例言。 卷一正名,全书语法大纲。 卷二——卷九字类,全书核心。 卷十句读。
评价
《文通》曾一度受到冷落。语法学界真正对《文通》进行学 术研究和评论,盖始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而且这些评论, 除了指责它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外,主要是批评它机械模仿 西方语法。这类批评,时断时续,绵延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邢庆兰说:“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 法的也好,讲国语文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 通》骂一顿。”(《中国文法研究的进展》) 《文通》长期被批评为“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等。 朱德熙先生《汉语语法丛书· 序》说:“《马氏文通》往往因 其模仿拉丁文法而为人诟病。其实作为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 语语法的书,能有如此的水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表, 我们实在不应苛求于马氏了。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年 以后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无论就内容的充实程度论,还是 就发掘的深度论,较之《文通》多有逊色,对比之下,就可 以看出《文通》的价值了。” 《文通》全面论述了古汉语语 法,第一次确立了汉语词类系统,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奠 定了语法学基础,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了韵书修撰的体例。
宋 陈彭年《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
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 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 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
一部曲韵著作。作者 “工乐府,善音律”。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4 语法方面
某些经籍的注释中体现了古人语法意识的萌芽
《春秋· 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春秋· 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虚词的研究(王力的观点)
清 刘淇《助字辨略》 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天才人物的作品,其父亲也非常了不起。
说文四大家:
1. 2. 3.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 《说文句读》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3 音韵学方面
南朝 沈约《四声谱》将中国的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中国的声韵学
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 陆法言《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开创
句读之学
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二、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1898—1936)
2.1 马建忠《马氏文通》
二哥马建勋早年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马 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建忠与四哥就 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 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受1854年至1860年第二次 鸦片战争的影响,他“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 者”,进入耶稣会初学院做修士,继续学习拉丁文、法 文、英文和希腊文等。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 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 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马建忠 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 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 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 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 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 理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 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张志公 (1918~1997)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促进了语法教学和语法普及 56年,曾文学与汉语分开教学, 58年停止。
4.4 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美国描写语言 学 国内的汉语语法研究对结构主义 的借鉴(赵元任 1892 11.3— 1982 2.24) 总体来看比较表层,政治色彩浓 厚
主张结构的问主张意义的:怎样知道施受关系的? 主张意义的问主张结构的:任何语法形式都是表示意 义的,所以起决定作用的是意义。意义和结构标准不 一致时,怎么办?
我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我认识。 (黎:宾居句首) 他一口水也不喝。(黎:宾语提到动词前) 前面来了一个人。(黎:倒装主语)
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是难题。
汉语语法学简史
梅中伟 华中师范大学
第一节
概论
一、区分“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语法学史”
二、注意的问题
1. 为什么首先要学习汉语语法学史? 2. 学术是非的问题 3. 占有资料的重要性
三、参考书目
1.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2.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 1987年版 3.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 版 4.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取得以下共识:
4.5.2 1955-1956年,主宾语问题大讨论
动词谓语前后的名词性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及确 定主宾语的标准。
这个女孩我喜欢。 这个人我认识。 一口水也不喝。
1938年文法革新大讨论已涉及。1946年吕叔湘《从主宾 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1952-1953年《语文学习》相继发表王力的《词和语在句中 的职务》,黎锦熙《变式句的图解》,何蔼人/易刚《是倒装 句还是句子形式作谓语》,王泗源《倒装句和非倒装句》。 张志公《语法常识》、李荣《北京口语语法》划分主宾语标 准不一致。
4.5 语法学界组织了多次大讨论
4.5.1 1953-1955 词类问题大讨论
主要涉及: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汉语有无形态 汉语有无词类的分别 若有,则划分标准是什么(核心) 标准有几个 有词类分别 不能单凭意义给词分类,词义只是参考标准 汉语有形态,属于广义形态 汉语词类应是多标准的。主要依靠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四、参考论文
1. 徐通锵/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中国语文79 年第3期 2. 吕必松《现代汉语语法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 80.2-81.1 3. 陆俭明《九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语文研究 90.4 4. 史有位《迎接新世纪:语法研究的百年反思》语言教学与 研究 00.1
第二节 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历史分期
1、词类系统: 5类9品
1. 2. 3. 4. 5. 实体词——名词和代名词 述说词——动词和一些形容词 区别词——形容词和副词 关系词——介词和连词 情态词——助词和叹词
2、句法系统采用两套术语:语和位
语——句子成分(六大成分的创始人) 主要成分(主语、述语) 连带成分(宾语、补足语) 附加成分(形容词和副词的附加语) 位——名词、代词的格
《释名》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 ,作者刘 熙(又名刘熹)。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 释。刘熙为东汉经学家,生卒年不详。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时期
1.2 文字学方面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 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 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 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 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 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 部。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六书。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 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 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