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
•
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有人也 把这方法叫做形态变化法。 • 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 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 第二节
•
•
研究所依据的材料和历代研究概况
一、研究汉语词汇史所依据的材料
首先,是历代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 哲学、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著作。这是原始材料,其中接近口语的作品 应特别重视,这些作品的用词反映了汉语各个时期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 消亡情况。
• •
• 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成果累累,为我们探讨商代的词汇情 况和词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材料。 • 【建国后】 • 我国汉语词汇的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出现了全面开花局面,特别是对 现代汉语词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基本词汇和 外来词等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词汇史
• 第一章
•
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材料和概况
• 第一节 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
汉语词汇史关于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词汇 构成、发展的历史。它的任务是弄清不同时期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 因,揭示出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
•
b.专书的训诂:毛传、诗笺、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 索隐、张守节正义)、《文选》李善注等。
•
• • • • •
二、我国历代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概况
【先秦】 我国关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开始很早。先秦诸子有关名实问题的讨论就 涉及到词汇理论的研究,不过当时总是跟哲学问题混在一起。 (“名实之争”、“名实论”论名与实之关系。名指名义,实指实际之 事物。孔子、管子、申不害、商鞅、韩非、慎子。) 【汉至清】 从汉代到清代,我国语言学家和经学家做了许多词义研究工作,后来发 展成为传统的训诂学。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经籍的注释,一 是语词的收集、整理和释义。不过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上,而且长时 期处于经学的附属地位,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还必 须做进一步的科学整理和系统研究。 【清末至民国】 从清末到建国前,我国词汇研究仍以古代语词为主要对象,除了对经籍 中个别词语的考释外,还进行了“语根”、“字(词)族”的研究,企 图建立起汉语词源学,但成绩不甚显著。在这个时候,由于甲骨文的出
• •
其次,是历代丰富的字书和训诂书。 A.字书:《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梁顾野王的《玉篇》增为 16917字,宋代司马光的《类篇》更扩充到31316字,明代梅膺祚的《字 汇》又增为33179字,而清代《康熙字典》的收字,更多达47305字。 • B.训诂书: • a.通书的训诂:尔雅、方言、经典释文、经籍纂诂。
• 1.表示味道和气味的有:甘、旨、味、美。 • 2.表示性质、状态形貌的有:美、大(像伸开四肢的正面人形,或说像 大人之形)、小、长、幼、多、少、齐、高等。 • 【数词】辞已有从一”到“万”一整套数词,表明殷代的人已有明晰的 数量现念。 • 【量词】“朋”象以线或绳穿贝成串。用来计贝的多少,(“贝十朋”) “丙”有人释为物体之底座,卜辞用作量词,“马卄丙”,马二十匹; “车二丙”,车两辆。 • 【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 唯:卜辞晚期从隹(zhui)分出唯,用作助词,使宾语提前。如: • “其唯女司正”(对女司进行祭和正祭)。 • 叀:读作惠,作助词,似为借音字。 • 1.置句首,似作发语词“叀王出,伐方”; • 2.用来提前宾语“叀田眚”,眚shěn,省视。此句意为“省视田地”。 • 另外,否定副词“勿弗不”、语气词“其”、介词“与”等,使用也较 为广泛。
第二章 汉语词汇的发展
•
第一节
远古汉语词Leabharlann 的概况远古,指的是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殷到帝乙(纣王之父)时代,即从公 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28年这段时期(此前我们称为太古)。今天我们能够 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从甲骨文字的书写形式和所表现的内容看,汉语到 这时已经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已远远地摆脱了原始状态。就书契 所记录的词汇情况看,汉语的词汇体系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相当完 备,为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奠定了一个初步基础。 一、甲骨文词汇已有较强的系统性 【名词】 已经辨认确定的甲骨文字中,有名词约800个,主要包括: 1.天象、地理方面的名称:“雨赽、云谪、山荫、丘、岩、阜、陵、陆、 谷、石、野、川佥、水尊、州、沚、泉、渊、涧、土”等。 卜辞里还没有“地、海、湖、洋、泊”等词。 • 2.时间词有“日、月、年、岁、春、秋、旬、晨、时、莫、夕、昏、朝、 旦、明、昔”等,还有“甲子、乙丑、丙寅……”整套干支纪年的名称。
• 3.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马、牛”等。“豕”是猪的通 称、“豚”是小猪。“马”是商代重要的家畜,名称达15个之多。 4.有关武器名称的有“兵、戈、刀、弓、弦、矢、干、斧、戉”等。“兵” 是兵器的总称。 • 5.生产工具里,有“斤、耒、臿chā、柄”等。“斤”是砍刀。 • 6.宫室方面的名称有“宫、室、宗、寝、官、家、庭、户、门、向”等。 “宫”是房屋的通称。 • 7.卜辞中的人体名称有“首、页xié 、天、舌、齿、自、眉、目、面、耳、 身、亦(腋)、叉、肘、腹、足、止、骨、肉”等。(“首”和“页”是同 义词,都指人的头) • 8.亲属称谓:祖:(卜辞笼统称任何一辈的祖为祖。 • 【动词】 • 甲骨文已经认识的动词约300个,涉及面也很广泛。 • 1.有关农业、渔猎、畜牧业生产:牧坚、为跪从又从象,表示牵象、埶 • (藝)、乂、刍、采”等。 • 2.有关战争方面:伐 • 3.有关人的行动:即、逐 • 【形容词】 卜辞形容词较少,不过几十个。
•
•
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就是要考察汉语中这一新词 产生和旧词消亡的全过程。
•
•
二、词义的演变
考察汉语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探讨汉语中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 词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之一。
•
•
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
研究不同时期新词的构词方式及其发展,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 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 词。